
佛教语。寺庙中积累金钱,贷与他人,使生利息,以供佛、法、僧三宝之用,称为“无尽财”。《摩诃僧祇律》卷三三:“日日应与我尔许果,餘者与我尔许直,得直已,应著前食后食中,若犹故多者,当著无尽财中。”《释氏要览》卷下:“寺院长生钱,律云无尽财,盖子母展转无尽故。”
"无尽财"是佛教寺院经济中的特殊概念,其核心含义指寺院通过信众布施积累的财物(如金钱、粮食等),以借贷生息的方式循环流通,所得利润用于维持寺院运营、慈善救济等"无尽"的功德事业。以下是详细解释:
字面构成
来源:《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无尽藏"条。
专业定义
指寺院将信众布施的财物作为本金,以低息借贷给民众(尤其是农民),利息收入用于供养僧众、修缮庙宇、赈济灾荒等,形成"利生利"的可持续循环系统。
来源:《中华佛教百科全书》"寺院经济"条目。
来源:谢重光《汉唐佛教社会史论》(国际文化出版公司,ISBN 9787801734786)
来源:黄敏枝《宋代佛教社会经济史论集》(台湾学生书局,ISBN 9789571503433)
《佛光大辞典》(电子版):
"无尽财:寺院以信众供养之财物为基金,贷与他人而生利息,以此利润充作伽营费用或慈善事业。因其基金循环不绝,故称无尽财。"
链接:佛光大辞典在线版(注:需注册访问)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
"无尽财:佛教语。指寺院通过借贷生息、永不枯竭的财源。"
来源:上海辞书出版社,ISBN 9787532638591,第6册第1432页。
"无尽财"是佛教中国化进程中形成的特色经济制度,兼具宗教伦理与社会经济功能,体现了"自利利他"的大乘精神。
“无尽财”是佛教术语,指寺庙通过积累资金并借贷生息,以供养佛、法、僧三宝的财物形式。以下是详细解释:
定义与用途
寺庙将信众布施的金钱或财物积累起来,通过借贷收取利息,所得收益用于维持寺院日常开支、修缮佛殿、供养僧众等宗教活动。其名称源于“子母展转无尽”的运作模式,即本金(母)与利息(子)循环生利,形成可持续的财务来源。
运作方式
根据佛教经典记载,寺院会将多余的资金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用于日常饮食等开销,另一部分存入“无尽财”中继续生息。这种模式类似于古代的金融借贷,但强调资金必须用于宗教事务,而非个人牟利。
经典依据
该制度最早见于《摩诃僧祇律》卷三十三,规定剩余财物应存入无尽财;《释氏要览》进一步解释其为“长生钱”,因资金循环不息而得名。
宗教意义
无尽财体现了佛教“利和同均”的经济思想,既保障寺院经济独立,又避免僧众直接参与商业活动,符合戒律对“不捉金钱”的要求。其本质是通过资本运作实现宗教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注:以上解释综合了佛教经典记载与寺院经济制度特点,具体实施方式可能因时代和地区差异有所不同。
八使博观约取餐具敞网瞠目结舌澄源正本尺疏慈石跢伫得以抵午都关独脚虎儿家发呕逢场烽火连天覆考嘎支鬲蔽沟沿古典经济学过重横空后母蝗旱火灭烟消剪窃金壶墨金淘沙拣旧俗镌磨扩张朗笛丽锦漏虀搭菜马靸昧冒冥目鸣弄乃我困汝能言巧辩娘娘庙般桓偏駮墙翣戚继光凄伤丘锦啓牖曲嫌石矼受室霜鼙属棺宋画吴冶頽索危嶪项窝新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