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宋 代四方馆之一。专以接待 青唐 、 高丽 使节。 宋 王应麟 《小学绀珠·制度·四方馆》:“四方馆。 宋 : 都亭驛 以待 辽 ; 都亭西驛 以待 西蕃 、 阿黎 、 于闐 、 新罗 、 渤海 ; 怀远驛 以待 交趾 ;同文馆以待 青唐 、 高丽 。”《宋史·礼志二二》:“ 绍兴 二年, 高丽 遣使副来贡,并赐酒食于同文馆。”
(2). 清 代培养外交翻译人才的学校。1862年( 同治 元年)在 北京 成立,附属于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主要学习外文。《清史稿·选举志二》:“又震於列强之船坚礮利,急须养成繙译与製造船械及海陆军之人才。故其时首先设置之学校,曰京师同文馆,曰上海广方言馆,曰福建船政学堂及南北洋水师、武备等学堂。” 严复 《原强》:“海禁大开以还;所兴发者亦不少矣:译署,一也;同文馆,二也;船政,三也。”《孽海花》第二回:“我却晓得去年三月,京里开了同文馆,考取聪俊子弟,学习推步及各国语言。”参阅《清续文献通考·学校十四》。
同文馆是中国历史上两处重要文化教育机构的名称,分别存在于明、清两代:
一、清代京师同文馆(1862-1902) 由恭亲王奕䜃奏请设立,隶属于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官办外语学堂。初期以培养翻译人才为主,设英文、法文、俄文三馆,后增设天文算学馆及化学、医学等实用学科。该馆引进西方教育模式,翻译出版《万国公法》等著作,1876年形成八年制课程体系,1902年并入京师大学堂。
二、明代四夷馆(1407-1644) 明成祖时期设立的外事翻译机构,隶属翰林院,专掌"译书之事"。初设蒙古、女真、西番、西天、回回、百夷、高昌、缅甸八馆,培养通晓邻国语言文字的译员,负责外交文书翻译与周边民族语言教学。该机构保存的《华夷译语》系列文献,成为研究明代民族语言的重要语料。
“同文馆”的含义需结合不同历史时期分述:
1. 成立背景
2. 办学特点
3. 历史意义
现可比喻促进多元文化交流的场所或机构,如图书馆、国际组织等。
伴大夜班干部比邱尼蚕命炒买炒卖淳雅摧服打闹贰虞篚箧粉泪高度角股肱郡鼓膜过日子古文家海陆悍坚姮娥鹤头侧后名镜鼻钧调客泪口臭兰芝常生冷意临国领要淋淫历载闾弄眇微明修栈道,闇度陈仓民业末说篇帛菩萨哥儿潜行亲附倾晖清江曲青零琼笈琼片雀屏陕服神神是非口舌诗主竦服所费不资探火通奸通驿五袴谣香镫仙家酒先来后到仙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