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犹厚颜。《晋书·郗鉴传》:“丈夫既洁身北面,义同在三,岂可偷生屈节,靦颜天壤邪!” 南朝 梁 丘迟 《与陈伯之书》:“将军独靦颜借命,驱驰毡裘之长,寧不哀哉。” 唐 杜甫 《去矣行》:“野人旷荡无靦颜,岂可久在王侯间。” 柳亚子 《咏史》之二:“卖友求荣事可羞,靦颜枉自附清流。”
2.面容羞愧。 宋 苏舜钦 《舟中感怀寄馆中诸君》诗:“靦颜於其间,汗下如流浆。” 明 沉德符 《野获编补遗·嗤鄙·大臣异服》:“虽遭弹射,直至 弘治 初元始去位,亦靦颜甚矣。”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考弊司》:“忽秀才过,望见之,惊曰:‘何尚未归,而简褻若此?’生靦颜莫对。”
“腼顔”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miǎn yán,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语境中有所差异,主要包含以下两种解释:
如需进一步了解例句或出处,可参考《晋书》《与陈伯之书》等古籍原文。
《腼顔》(miǎn yán)在汉语中指的是人的脸色或表情显得和善、温和、谦和的样子。这个词可以形容人的态度温和、不张扬,不露出傲慢或冷漠的表情。
《腼顔》这个词的部首是“⺝”(黽字旁),它是构成这个词的主要部分。《腼顔》中一共有13个笔画。
《腼顔》一词源于《诗经·小雅·蓼莪》中的一句诗:“缤纷青蔬,腼腼白鼻”。最初的意思是形容白色的鼻子,后来引申为形容整个脸色或表情。繁体字中,《腼顏》的颜部用“顏”字。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多有变化,《腼顔》也不例外。古时候,《腼顏》中的“腼”字曾写作“陵”,意思仍然相同。不同的写法并不影响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1. 他腼顔微笑,给人一种亲切感。
2. 小明被老师表扬时,脸上露出了腼顔。
和《腼顔》意思相关的组词有:腼腆、腼然、腼腆、顏面、腼昂等。
和《腼顔》意思相近的词语有:温和、和善、谦逊、和蔼、亲切等。
和《腼顔》意思相反的词语有:傲慢、冷漠、凶恶、僵硬、不悦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