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量具名。多用于量药。 汉 张仲景 《伤寒论·太阳病上》:“上五味为散,更於臼中杵之,白饮和方寸匕服之。”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种枣》:“以方寸匕投一椀水中,酸甜味足,即成好浆。”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序例·陶隐居<名医别录>合药分剂法》:“方寸匕者,作匕正方一寸,抄散,取不落为度。”
(2).古钱币名。 宋 洪遵 《泉志·刀布·货布》:“ 宣和 五年, 郭僎 为 亳州 蒙城 令,村人得之田中。柄端有‘方寸匕’三字。彷彿隶书,背有方孔不透,身形如刀,文曰‘货布五百’。疑 王莽 所铸。”
方寸匕是中医古籍中记载的一种传统药量计量单位,主要用于量取散剂药物。其名称源于古代量具的形制特点,具体含义如下:
“方寸匕”指边长为一寸(约合现代2.3-3厘米)的正方形药匙。其容量标准为:
该计量单位首见于汉代医药文献,如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明确以“方寸匕”作为散剂计量标准(《本草纲目·序例》。其设计体现了古人“以器定量”的标准化思想,是中医计量史上的重要实物工具(《中国科学技术史·度量衡卷》科学出版社)。
经考古与实验研究验证: $$1 ,方寸匕 approx begin{cases} 2.5 , text{ml} & text{(容量)}
1.5-2 , text{g} & text{(金石类药物)}
0.5-1 , text{g} & text{(草木类药物)} end{cases}$$ (《中药药剂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ISBN 9787513238710)
“方寸”既指器具尺寸,亦暗喻“心”(《说文解字》:“寸,十分也,人手却一寸动脉谓之寸口”),体现了中医“医者仁心”的人文精神(《中医文化导论》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主要参考文献:
- 《中医大辞典》(第2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 李时珍《本草纲目》万历金陵刻本影印本
- 丘光明《中国科学技术史·度量衡卷》科学出版社
- 张兆旺《中药药剂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程雅君《中医哲学史》巴蜀书社
“方寸匕”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古代术语,主要涉及中医药领域和历史货币领域,具体解释如下:
定义与形制
方寸匕是古代用于量取药末的器具,形状类似刀匕(短刀),其容量以“一寸正方”为标准,约等于十粒梧桐子的大小。
实际应用
多用于中药散剂的调配,例如张仲景《伤寒论》中记载以“白饮(米汤)和方寸匕服之”,贾思勰《齐民要术》提到用其调配枣浆。
方寸匕在宋代文献中被记载为一种刀布型货币,如《泉志》提到其出土于亳州蒙城地区。此含义使用较少,多见于历史考据。
部分现代解释将其引申为成语,比喻“技艺高超的医生或工匠”(因方寸代表精细,匕象征工具),但此用法缺乏广泛文献支持,可能为现代衍生义。
方寸匕的核心含义为古代药量单位,兼具历史货币属性。若需具体古籍原文或考古资料,可参考《千金要方》《齐民要术》及宋代钱币研究文献。
百思不解宝爱冰虫哺醊藏踪残魂成名承顺村材皴染倒流儿鼎祚东溟臣饭堂负蝂腹诽心谤赶鞘絓结观试瓜子贵节骨痨寒渚号件鸿明皇基圜转华亭鹤毁容脚手节俭儆跸两握礼罗淩蔑露覆面赪颈赤名符其实末家摸夜卿辅七松家三写成乌色舞上不在天,下不着地十思寿头模子霜芬耍私情瞬视说陈籉笠谈容娘覃覃歪派宛如枭获小敛霞觞膝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