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唐 代 东6*突6*厥 可汗,姓 阿史那 氏,名 咄苾 。 唐 皇甫松 《怨回纥歌》:“收兵 頡利 国,饮马 胡芦河 。”
(2).借指少数民族首领。 宋 杨万里 《十山歌呈太守胡平一》之十:“早箇使君归鼎轴,为禽 頡利 繫单于。” 明 梁有誉 《燕京感怀》诗:“拟擒 頡利 先开幕,欲拜 嫖姚 更筑坛。”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颉利汉语 快速查询。
“颉利”一词在汉语中具有特定含义,主要可从以下角度理解:
颉(jié)
本义指鸟向上飞,引申为抗衡、较量。《说文解字》释:“颉,直项也。从頁,吉声。”后衍生出“仓颉”(传说中汉字创造者)等专名。
来源:《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利(lì)
原指刀剑锋利,后扩展为利益、顺利等义。《说文解字》注:“利,銛也。从刀,和然后利。”
来源:《古代汉语词典》(中华书局,2000年版)
“颉利”作为历史专名,特指突厥汗国可汗颉利可汗(?-634年),名阿史那·咄苾,东突厥末代君主。唐太宗时期被俘,标志东突厥灭亡。
例证:
《旧唐书·突厥传》:“颉利可汗者,启民可汗第三子也。”
来源:《二十四史全译·旧唐书》(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年)
“颉利”在文学中偶作典故,如清代诗词借指北方游牧势力,但此用法罕见。需注意与“仓颉”严格区分,避免混淆。
来源:《中国历史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
参考文献
“颉利”一词主要有以下两种含义:
指阿史那·咄苾(颉利可汗),他是唐代东突厥政权的首领,启民可汗之子,公元620年继位。其统治期间多次侵扰唐朝边境,后于贞观四年(630年)被唐军俘虏,东突厥灭亡。这一用法常见于历史文献,例如:
在文学作品中,“颉利”常作为象征符号,泛指北方游牧民族的首领。例如明代梁有誉《燕京感怀》中“拟擒頡利先开幕”即用此意。
若需进一步了解突厥历史或相关文学作品中的引用,可参考唐代史书或诗词集注。
标矩逼侧冰团朝裾粗面粉大关节目丁丁当当斗衡犯怵泛澜奋飞风云叱咤烽砦付畀功高不赏鸹鸧归飞含类涵闸好嗜合机喝礼黄果树瀑布囫囵个儿货账嚼食及冠惊异绩女剧人离客岭雁柳陌花丛笼絷鹿卢蹻旅翮面喻嘛呢堆捧读亲洽琼文泉根身边省见渗渗石埭首术水石清华説短道长伺察送亲素风挺险徒属往渚还汀温香艳玉污俗五通崄峻遐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