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犹言为心声。 元 白朴 《梧桐雨》第四折:“暗覰清霄,盼梦里他来到,却不道口是心苗,不住的频频叫。” 元 张国宝 《罗李郎》第二折:“我合道处再不道,任凭他把铜斗儿家私使尽了,常言道口是心苗。”
“口是心苗”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以下信息进行解释:
基本释义
指言语是思想的反映,通过一个人的话语可以了解其真实的情感和想法,即“言为心声”。例如《梧桐雨》中“口是心苗,不住的频频叫”一句,通过语言描写展现了人物内心的思念与矛盾。
出处与典故
该成语最早见于元代白朴的杂剧《梧桐雨》第四折,原文描写唐明皇对杨贵妃的思念:“却不道口是心苗,不住的频频叫”。此处的“口是心苗”直接点明了语言与内心的关联性。
使用场景
多用于强调语言表达与内心的一致性,或提醒人们通过言辞洞察他人真实意图。例如在教育场景中,可引导学生理解“说话应真诚,避免口是心非”。
结构与延伸
此成语通过简练的表达,揭示了语言与思维的关系,适用于文学分析、人际沟通等场景。若需进一步探究其文学应用,可参考《梧桐雨》原文。
《口是心苗》是一个成语,意思是人的言辞能够反映出其内心的真实想法。它表达了语言和心理状态之间的密切联系。
《口是心苗》的拆分部首为:口、心、艹,拼音分别为:kǒu, xīn, cǎo。它的总笔画数为17。
《口是心苗》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中国。它最早出现在《列子·说符》一书中,是由古代哲学家列子创造的。后来,这个成语被广泛引用并传扬开来。
《口是心苗》的繁体字为「口是心苗」。
在古时候,「口」的字形与现代相似,「心」的字形为「㣺」,「艹」的字形为「艸」。
他的话虽然不多,但从口气上看,可以明显感觉到他的不满意,这正是口是心苗的体现。
心痛、口才、心智、言行、心理。
言出必行、言行一致、言行相符。
言行不一、言不由衷、口是心非。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