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牒牍的意思、牒牍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牒牍的解释

公文。 汉 王充 《论衡·超奇》:“夫鸿儒希有,而文人比然;将相长吏,安可不贵?岂徒用其才力,游文于牒牘哉?”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牒牍”是一个古汉语词汇,由“牒”和“牍”两个意义相近的字组合而成,均指古代用于书写的简札或文书。以下从汉语词典角度对其详细解释:

  1. 字义本义与材质:

    • 牒 (dié): 本义指古代书写用的木片或竹片,即“简牍”。《说文解字》释为“札也”。其形制通常较薄、较窄,单片称为“牒”。(《汉语大词典》)
    • 牍 (dú): 本义亦指古代书写用的木片、竹片。《说文解字》释为“书版也”。其形制通常较“牒”稍宽、稍厚,单片可称为“牍”,有时也可指连编成册的简札。(《古代汉语词典》)
    • 组合义: “牒牍”连用,泛指古代用于书写的木简、竹简等载体,以及书写于其上的文书、文件、书信等文字记录。它强调的是作为书写材料的物理形态及其承载的文字内容。(《辞源》)
  2. 历史演变与用途:

    • 在纸张普及之前(主要是先秦至汉代),“牒牍”是主要的书写材料。政府公文、私人信件、法律文书、账簿记录、典籍著述等,多书写于牒牍之上。
    • “牒”常指官方文书、公文案卷或簿册。如“谱牒”(家族谱系)、“度牒”(官府发给僧尼的凭证)、“通牒”(外交文书)。(《王力古汉语字典》)
    • “牍”除泛指书写材料外,也特指书信或公文。如“尺牍”(书信)、“案牍”(官府文书)。(《古代汉语词典》)
    • 因此,“牒牍”合用,更侧重于指代官方或正式的文书、档案、文件,有时也泛指一切文字记录。(《汉语大词典》)
  3. 现代引申与用法:

    • 在现代汉语中,“牒牍”一词已不常用,主要出现在书面语或研究古代文献、历史的语境中。
    • 其含义主要保留古义,指古代的文件、文书、档案。常带有古朴、正式的语体色彩。
    • 有时也用于比喻意义上,指繁琐的公文或书面工作(类似“案牍劳形”的用法)。(《辞源》)

“牒牍”指古代用于书写的竹木简片及其承载的文字记录,尤指官方或正式的文书、档案、文件。它反映了纸张发明前中国主要的书写载体形式和公文制度。

来源参考:

网络扩展解释

“牒牍”是一个汉语合成词,由“牒”和“牍”两个近义字组成,具体解释如下:

基本释义

字义拆解

  1. 牒(dié):

    • 指文书、证件,如“通牒”“度牒”;
    • 也指簿册、书籍,如“谱牒”“史牒”。
  2. 牍(dú):

    • 原指古代书写用的木简;
    • 后引申为公文或书信,如“文牍”“尺牍”。

用法与语境

综合释义

“牒牍”强调官方性质的文件或记录,二字合用时语义叠加,进一步强化其作为正式文书的含义。

别人正在浏览...

阿搂鞍子倍儿杯酌表暴博雅车驾鹾税得不酬失的确扼隘飞裙腐弃哥本哈根钩挐古典舞蹈过班过拂鼓润海埏讙譊麾纛豁蒙楼见事生风肩下交绝纠墨谲略控抑坤倪捞家冷峭连楹凌踔灵钩灵心慧性零烟龙骧虎视迷而不反内宠暖呼呼沤沫槿艳蒲桃器件热爱砂囊生聚教训勝屠审量蜀郡送形台孩天妇罗题和痛贯心膂未应闲道想闻闲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