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门下的意思、门下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门下的解释

(1) [a hanger-on of an aristocrat]∶门客

食客门下足矣。——《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2) 又如:门下有毛遂。门下二十人

(3) [disciple]∶门生;弟子

(4) [your]∶敬辞,称对方

窃为门下忧之

(5) 门庭之下 [be one's disciple]

寄食门下。——《战国策·齐策四》

比门下之客。

比门下之车客。

问门下诸客。

详细解释

(1).谓在某人的门庭之下。《战国策·齐策四》:“ 齐 人有 冯諼 者,贫乏不能自存,使人属 孟尝君 ,愿寄食门下。” 南朝 梁 江淹 《诣建平王上书》:“窃慕大王之义,復为门下之宾。” 清 叶廷琯 《鸥陂渔话·莪洲公诗》:“自袓及孙,受业门下者三世。”

(2).食客;门客。《史记·魏公子列传》:“ 平原君 门下闻之,半去 平原君 ,归公子。” 唐 韩愈 《唐故朝散大夫商州刺史除名徙封州董府君墓志铭》:“宾接门下,推举人士,侍侧无虚口。”《儒林外史》第二九回:“我是 杜 府太老爷累代的门下,我父子两个受太老爷多少恩惠。”

(3).门生;弟子。《淮南子·道应训》:“ 公孙龙 顾谓弟子曰:‘门下故有能呼者乎?’” 胡适 《白居易时代的禅宗世系》:“ 怀暉 也是 道一 的门下,其书今不传了。”

(4).官名。《南齐书·百官志》:“ 永元 三年, 东昏 南郊,不欲亲朝士,以主璽陪乘,前代未尝有也。侍中呼为门下。亦置令史。领官如左:给事黄门侍郎。亦管知詔令,世呼为小门下。”《资治通鉴·晋安帝隆安二年》:“﹝ 王宪 ﹞领选曹事,兼掌门下。” 胡三省 注:“门下,侍中、常侍、给事黄门之职。”

(5).见“ 门下省 ”。

(6).犹阁下。对人的尊称。 宋 朱熹 《与江东陈帅书》:“不审高明何以处此? 熹 则窃为门下忧之,而未敢以为贺也。”《新编五代史平话·梁史上》:“倘得门下做个盟主,可择日便离此间,沿途杀掠回去。” 明 陈士元 《俚言解》卷一:“致书称门下,犹言阁下、殿下、麾下、节下、座下、足下之类。古之贵人殿阁门下有謁者……不敢斥言尊贵,故呼其门下足下诸人。”

(7).犹门第。 元 关汉卿 《鲁斋郎》楔子:“被论人有势权,原告人无门下。”参见“ 门第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门下"的汉语词典释义

一、核心释义

"门下"在汉语中是多义词,主要包含以下含义:

  1. 空间位置:指房屋或院落的出入口附近,如"站在门下等候"。
  2. 政治机构(历史用法):
    • 唐代官署名:隶属中书省,负责审核诏令、签署章奏等,长官称"侍中"(《中国历史大辞典·官制卷》)。
    • 权贵府邸:古代贵族或高官家中养士、处理政务的场所,如"战国四公子门下食客三千"。
  3. 师承关系:指受业于某位老师或学派,如"他出自国学大师门下"。

二、古代用法详释

  1. 官署职能:
    • 唐代"门下省"与中书省、尚书省并称"三省",行使谏议、封驳权,制约皇权(参考:王力《古代汉语》对唐代官制的解析)。
    • 例如《新唐书·百官志》载:"门下省,侍中二人,正三品,掌出纳帝命,相礼仪。"
  2. 门客制度:
    • 战国至汉代,权贵招募谋士、学者于"门下",形成特殊政治势力,如"鸡鸣狗盗"典故即源于孟尝君门下(参考: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三、现代用法

现代汉语中,"门下"主要用于师承关系,强调学术或技艺的传承:

四、语义演变

从具体空间(门庭之下)→ 抽象权力场域(权贵府邸、官署)→ 学术传承关系,体现汉语词义由实向虚的扩展规律(参考:符淮青《汉语词汇学史》)。

权威引用来源

  1.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2016年:对"门下"的现代义项释义。
  2.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详列历史官制及门客制度用例。
  3. 王力《古代汉语》,中华书局:唐代三省制度解析。
  4. 《中国历史大辞典·官制卷》,上海辞书出版社:门下省职能说明。

(注:因词典类在线资源链接稳定性不足,此处引用纸质权威辞书,读者可通过图书馆或官方出版社渠道查阅原文。)

网络扩展解释

“门下”一词在汉语中有多重含义,具体解释如下:

1.门客或食客

指依附于贵族、官员门下,为其提供服务的宾客。这一用法常见于古代文献,如:

2.门生或弟子

指拜师求学的学生或追随者。例如:

3.官署名或官职

4.敬辞或尊称

用于对对方的尊称,类似“阁下”。例如:

5.门庭之下

字面意义指某人的住所或势力范围内,如《战国策》中“寄食门下”即依附于他人门下生活。


“门下”既可指依附者(门客、弟子),也可指官职机构(门下省),还可作为敬称或描述门庭范围。其含义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古代文献中多与贵族养士、师生关系相关。更多例证可参考《史记》《战国策》等典籍。

别人正在浏览...

傲倪保持曲线碑材侪伦驰景斥絶持斋出仕逮及大无畏德几叠暴棼襍干吏遘谗归奇顾怪孤筇含粝薅刀葭苇节理季军劲利谨朴金隧纠谬狙侩莨莠拉杂离朱冒死帽筒妙语解颐谋懽坶野能事毕矣泮汗乾坤再造轻意穷兵凄异热流蚋眦桑中杀马毁车声貌侍护石铓失写市租霜鵶松磴宋儒同化政策推延推整香膏先意下泉下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