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至;达到。《孔子家语·弟子行》:“ 文子 曰:‘若夫知贤莫不难,今吾子亲游焉,是以敢问。’ 子贡 曰:‘夫子之门人盖有三千就焉, 赐 有逮及焉,未逮及焉,故不得徧知以告也。’”《后汉书·列女传·班昭》:“缘见逮及,故敢昧死竭其愚情。”《三国志·魏志·高贵乡公髦传》:“ 峻 对曰:‘非臣愚见所能逮及。’”
(2).追上;赶上。 晋 葛洪 《抱朴子·仙药》:“ 汉成帝 时,猎者於 终南山 中,见一人无衣服,身生黑毛。猎人见之,欲逐取之,而其人踰坑越谷,有如飞腾,不可逮及。”
(3).连及;联络。《汉书·西域传下·渠犁》“朕发 酒泉 驴橐驼负食,出 玉门 迎军,吏卒起 张掖 ,不甚远,然尚廝留甚众” 唐 颜师古 注:“廝留,言其前后离廝,不相逮及也。”《天讨·豕韦之裔<普告汉人>》:“民间小罪,皆动輒收禁,株蔓牵连,逮及妇女。”
(4).及至;等到。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原道》:“逮及 商 周 ,文胜其质。” 唐 元稹 《唐故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兵部尚书南阳郡王赠某官碑文铭》:“ 愔 果惴惴,不假不狂,逮及终殁,全归其吭。”
“逮及”为古汉语复合词,其核心语义包含“达到某一时间节点”或“关联到具体事物”两层内涵。根据《汉语大词典》释义,“逮”本义为“及、达到”,与“及”组合后形成递进式表意结构,具体包含以下释义维度:
时间范畴(动词性用法)
表示“等到某个时间点”,常见于史书编年体例。如《后汉书·皇后纪》载“逮及战国,权制于卿”,此处指历史事件的时间承接关系。
关联范畴(动词性用法)
引申为“涉及、牵连”,《辞源》引《晋书·刑法志》“事逮及党,皆收考之”,强调事物间的牵连性。
该词在语义演变中呈现以下特征:
同义词系统包含“及至”“迄至”“延及”等时间连词,但“逮及”更具书面语体色彩。现代汉语中多保留在历史文献引述或仿古语境中使用。
“逮及”是一个古汉语词汇,主要包含以下四个义项,其解释及文献依据如下:
至;达到
表示某种状态或范围的到达。例如《后汉书·列女传·班昭》中“缘见逮及,故敢昧死竭其愚情”,此处指因被理解(达到被认可的程度)而敢于表达意见。
追上;赶上
强调动作的追赶或时间上的及时。如晋代葛洪《抱朴子·仙药》描述猎人追赶身生黑毛之人“不可逮及”,即无法追上。
连及;联络
指事物间的关联或牵连。如《汉书·西域传》唐颜师古注“不相逮及也”,意为前后未能连贯。
及至;等到
表时间推移后的结果。如南朝刘勰《文心雕龙·原道》“逮及商周,文胜其质”,即到商周时期,文采胜过质朴。
使用注意
暗渡陈仓按屯保大卑坐摽说冰川作用兵燧比物属事笔宣博换拨沙厕匽承弊出演储宰道得应得等竞弟长短文遁迹空门風埃负声概括冈阪高邈哽恨韩陵片石好一歇横滋怳然惠斯通电桥甲次骄视禁刑日金墉赳螑兰阇老法令辟零位令旨笼纱緑文赤字娩怀眇思拧转盘阪箧箧青莲亲理忍得石笔水母説长説短束缊请火私撰松花黄邃晓天物踢气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