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e Shi Bi] 春秋时楚人卞和在山中得一块璞玉,献给楚厉王、武王,王不识玉反断其左足和右足。到文王时卞和抱玉哭于荆山下,王使人剖璞,果真得到宝玉,名之谓“和氏璧”
得楚和氏璧。——《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
《韩非子·和氏》:“ 楚 人 和氏 ( 卞和 )得玉璞 楚 山中。奉而献之 厉王 。 厉王 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 和 为誑,而刖其左足。及 厉王 薨, 武王 即位, 和 又奉其璞而献之 武王 。 武王 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 和 为誑,而刖其右足。 武王 薨, 文王 即位……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 和氏 之璧’。” 明 张煌言 《黎大行濒行》诗:“殿上未归 和氏 璧,橐中谁赐 陆生 金。”亦省称“ 和璧 ”。《汉书·邹阳传》:“故无因而至前,虽出 随 珠、 和 璧,祇怨结而不见德。” 南朝 梁 沉约 《咏帐》:“甲帐垂 和 璧,螭云张桂宫。”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五:“ 贺方回 作 王子开 《挽词》:‘ 和 璧终归 赵 , 干将 不葬 吴 。’” 清 姚鼐 《咏古》:“ 和 璧非珠翠,流光悦妇人。”参见“ 完璧归赵 ”。
“和氏璧”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宝玉,其背后蕴含丰富的历史典故和文化意义,以下是详细解释:
和氏璧最早由春秋时期楚国人卞和发现。据《韩非子》等文献记载,卞和在荆山(今湖北境内)得到一块未经雕琢的璞玉,先后献给楚厉王、楚武王,但均被玉匠误判为普通石头。卞和因此被砍去双足。直到楚文王继位,卞和抱玉痛哭于荆山脚下,文王命人剖开璞玉,终得绝世美玉,命名为“和氏璧”。
根据史料和后世研究,和氏璧可能具有以下特征:
关于和氏璧的材质和最终去向,学界仍有争议。有学者认为其可能为蓝田玉或独山玉,但尚无定论。其失传之谜更增添了传奇色彩。
总结来看,“和氏璧”不仅是一件稀世珍宝,更承载了中国古代政治、文化、伦理的多重内涵,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符号。
《和氏璧》是指中国古代的一种珍贵玉石,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玉石之一。它是由和氏玉的一种特殊品种制成的玉器,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和文化意义。
《和氏璧》的拆分部首为玉字旁(王)和石字旁(石),总共有15笔。
《和氏璧》最早出现在中国历史记载中是在春秋时期的战国时代,相传它是由春秋时期的和氏所铸造。据传,和氏是一位具有卓越才华和智慧的女子,她使用自己的智慧和技艺,制作出了这枚珍贵的玉石。这件玉璧曾属于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燕国国君,后来被秦国征服,成为秦始皇的宝物,后来又失传于历史中。
《和氏璧》的繁体字形态为「和氏璧」,没有太大的差异。
根据古代文字的写法,《和氏璧》的古时候汉字写法可能会有一些差异,但这已经难以考证。可以想象的是在古代,由于文字的演变和变化,自然也会影响到汉字的写法。
他家的收藏品中有一块传世珍宝,就是《和氏璧》。
组词可以包括:和氏玉、和氏璧收藏、和氏璧制作等。
近义词可以包括:璧、玉璧、玉石等。
反义词可以包括:凡石、赝品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