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没字碑的意思、没字碑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没字碑的解释

(1).没有镌刻文字的碑石。指 泰山 玉皇顶 庙前无字的巨碑。碑身高六米,宽一点二米,传为 秦始皇 时立,后人考证为 汉武帝 所建。 宋 赵鼎臣 《游山录》:“摩挲 始皇 巨碑久之。碑高数丈,石莹然如玉而表里通洞无文字铭识,俗号没字碑。” 明 郎瑛 《七修类稿·辩证上·泰山没字碑》:“ 泰山 有没字碑, 秦始皇 所建。”

(2).比喻虚有仪表而不通文墨的人。《旧五代史·唐书·崔协传》:“如 崔协 者,少识文字,时人谓之‘没字碑’。”《新五代史·杂传十·安叔千》:“ 叔千 状貌堂堂,而不通文字,所为鄙陋,人谓之‘没字碑’。” 清 李渔 《风筝误·贺岁》:“倘若是蓬心不称如花貌,也教我金屋难藏没字碑。” 吴稚晖 《我们所请愿于章先生者》:“到如今,几乎成了没字碑,然身上不带鸟气,不敢误认我为文人,这是很自负的。” 康有为 《请废八股试帖楷法试士改用策论折》:“试官妄取,谬种展转以相传;学子循声,没字空疏而登第。”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没字碑”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殊文化内涵的词汇,其核心含义指“未刻文字的石碑”,常见于历史遗迹或文学创作中。以下从词源、文化象征及实例三方面详细解析:

一、词源与基本定义

“没字碑”由“没”(无、未)、“字”(文字)、“碑”(石碑)三字构成,最早见于唐代文献。据《汉语大词典》释义,“没字碑”指“未镌刻文字或图案的空白石碑”,常用于记录未竟之事或表达隐晦意图。该词在宋代《广韵》中被收录,强调其“形存而文阙”的特征。

二、文化象征与引申义

  1. 历史隐喻:最著名的实例为武则天陵墓前的无字碑。据《资治通鉴》记载,此碑“不铭一字”,后世学者多解读为“功过留予后人评说”的政治智慧。
  2. 文学意象:明清小说中常以“没字碑”比喻沉默寡言或深藏不露之人,如《醒世姻缘传》中描述某角色“如没字碑般,内藏机锋”。

三、现代研究与保护

当代考古学界对现存的没字碑展开多维度研究。例如陕西乾陵博物馆的学术报告指出,无字碑的风化痕迹表明其最初可能计划刻字,后因历史变动中止。此类文物多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对象,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文物》等核心期刊。

网络扩展解释

“没字碑”一词具有双重含义,需结合历史背景和文学语境理解:

一、字面意义:无字石碑

  1. 实物指代
    指表面未刻文字的石碑,多见于历史遗迹。例如:

    • 泰山无字碑:位于玉皇顶,高7.53米,重约百吨,雕刻螭龙纹饰。其建造者存在争议,一说为秦始皇立,另一说考证为汉武帝所建。
    • 武则天乾陵无字碑:高7.53米,因未刻功绩铭文而闻名。学界推测原因包括“功过留予后人评说”“功绩无法用文字概括”等。
  2. 建造意图
    无字碑多用于特殊历史场景,如封禅(帝王祭天)、陵墓标识等。部分学者认为其设计可能隐含政治隐喻,如汉武帝借无字碑彰显“超越文字”的功绩。

二、比喻意义:形容人或事物

  1. 文学象征
    比喻虚有其表但缺乏实质内涵的对象。例如:

    • 形容不通文墨之人:《旧五代史》记载崔协“少识文字,时人谓之‘没字碑’”,《新五代史》称安叔千“状貌堂堂,而不通文字”,均用此词讽刺。
    • 诗词中的意象:清代李渔《风筝误》以“没字碑”暗喻徒有外貌而无才德者。
  2. 现代引申
    当代语境中可形容未取得显著成就的个人,或未留下痕迹的事件,例如:“他碌碌半生,终成一块没字碑”(参考成语用法)。

三、总结

“没字碑”既是历史文物中的独特现象,也是汉语中兼具批判性与哲理性的词汇。其双重含义体现了汉字文化“以物喻人”的典型特征。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遗迹,可参考泰山景区资料或乾陵考古研究。

别人正在浏览...

半贾板袭抱憾标角避人不尘部务蚩氓筹措穿山甲矗矗杵杖辞曹怱速攒心丹客导火线等迹对证沌沌浑浑二丽犯案放鹢奉命惟谨俯卧蚼蟓嬀汭闺牖过手菰首会道门觉星跨跞矿夫老物练裙子撩荒撂跤嫫姆剽奋平等迁迹惬适切惟寝具琼睇泣颜取必榷场孺子可教深厉噬脐无及石油化工失抎泰宁田更颓岸文什谢家轻絮写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