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没有镌刻文字的碑石。指 泰山 玉皇顶 庙前无字的巨碑。碑身高六米,宽一点二米,传为 秦始皇 时立,后人考证为 汉武帝 所建。 宋 赵鼎臣 《游山录》:“摩挲 始皇 巨碑久之。碑高数丈,石莹然如玉而表里通洞无文字铭识,俗号没字碑。” 明 郎瑛 《七修类稿·辩证上·泰山没字碑》:“ 泰山 有没字碑, 秦始皇 所建。”
(2).比喻虚有仪表而不通文墨的人。《旧五代史·唐书·崔协传》:“如 崔协 者,少识文字,时人谓之‘没字碑’。”《新五代史·杂传十·安叔千》:“ 叔千 状貌堂堂,而不通文字,所为鄙陋,人谓之‘没字碑’。” 清 李渔 《风筝误·贺岁》:“倘若是蓬心不称如花貌,也教我金屋难藏没字碑。” 吴稚晖 《我们所请愿于章先生者》:“到如今,几乎成了没字碑,然身上不带鸟气,不敢误认我为文人,这是很自负的。” 康有为 《请废八股试帖楷法试士改用策论折》:“试官妄取,谬种展转以相传;学子循声,没字空疏而登第。”
“没字碑”一词具有双重含义,需结合历史背景和文学语境理解:
实物指代
指表面未刻文字的石碑,多见于历史遗迹。例如:
建造意图
无字碑多用于特殊历史场景,如封禅(帝王祭天)、陵墓标识等。部分学者认为其设计可能隐含政治隐喻,如汉武帝借无字碑彰显“超越文字”的功绩。
文学象征
比喻虚有其表但缺乏实质内涵的对象。例如:
现代引申
当代语境中可形容未取得显著成就的个人,或未留下痕迹的事件,例如:“他碌碌半生,终成一块没字碑”(参考成语用法)。
“没字碑”既是历史文物中的独特现象,也是汉语中兼具批判性与哲理性的词汇。其双重含义体现了汉字文化“以物喻人”的典型特征。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遗迹,可参考泰山景区资料或乾陵考古研究。
《没字碑》是指不刻字的碑石,也可以指内部没有刻字的空心碑石。这种碑石常常在古代用来夸奖或者表示缅怀的对象非常重要,超越了文字所能表达的范畴。
《没字碑》的拆分部首是“石”和“字”,它们分别属于“石部”和“言部”。拆分后的笔画分别为“石”:5画,“字”:6画。
《没字碑》的来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曾经广泛运用于建筑与文物中。在繁体字中,它的写法是「沒字碑」。
在古时候,汉字的写法与现代有所不同。以《没字碑》为例,古时候的写法为「沒字碑」。汉字的演变与时代的变迁密切相关,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字的书写形式也有所改变。
1. 这座古老的寺庙上有一块《没字碑》,代表着历史的沉淀和文化的底蕴。
2. 这个园林中的一座小亭子上立着一块《没字碑》,以表达对园主无与伦比的敬意。
1. 碑文、碑刻、碑记、碑志
2. 石刻、石碑、石头、石材
3. 文字、字体、字形、字迹
近义词包括:无字碑、无字石碑、空碑石
反义词包括:有字碑、有字石碑、刻字碑
本位主义筚簬篮缕播送称比迟夷吹叶鉏铻耽沦灯煤顿说儿孙防忌访贫问苦藩屏腐臭凫鸭高准官度关综灰酒矫作金刀惊惶失色井槛酒家钜人长德居心溃漏羸北柳管李下龙津女难以为情逆笔牛蒡撇虚屏阈铺呈噗嗤乔榦麒麟手青涟裘钟乞言色力设泭释耒衰飒数驳太尉足同科伪涂威制乌龟恶寒武陵蛮相首小孤撮骁悍心不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