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田夫与万物。古代蜡祭的对象。《周礼·春官·籥章》:“国祭蜡,则龡《豳》颂,击土鼓,以息老物。” 郑玄 注:“十二月,建亥之月也,求万物而祭之者,万物助天成岁事,至此为其老而劳,乃祀而老息之,於是国亦养老焉。” 孙诒让 正义:“案 郑 意,盖谓蜡祭即取息老物之义。息,谓息其劳。老,谓送其终。息老并指万物言之,与息民之腊祭,义取息田夫者小异。然此息老物之义,当兼采 金 説,通田夫万物而言。”
(2).詈词。用于称老人。《晋书·后妃传上·宣穆张皇后》:“帝尝卧病,后往省病。帝曰:‘老物可憎,何烦出也。’后慙恚不食,将自6*杀,诸子亦不食。帝惊而致谢,后乃止。帝退而谓人曰:‘老物不足惜,虑困我好儿耳!’”《辽史·后妃传·圣宗仁德皇后萧氏》:“ 耨斤 詈后曰:‘老物宠亦有既耶?’”
(3).老人表示谦虚或感慨时的自称。 唐 韩愈 《感春》诗之二:“岂如秋霜虽惨冽,摧落老物谁惜之。” 清 赵翼 《七十自述》诗:“岂意壮怀三不朽,终成老物四宜休。”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老物汉语 快速查询。
老物在汉语词典中的释义可分为以下三个主要义项,均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情感色彩:
指对年长者的侮辱性称呼,含厌恶或轻蔑意味。
典籍例证:
《晋书·后妃传》载晋惠帝皇后贾南风怒斥宫人:“老物可憎,何烦出也!”此处“老物”即辱骂年老宫人。
《醒世恒言》卷二十三:“老物无知,不识我千金之体!”反映明清小说中常见用法。
年长者自称的谦词,表自嘲或无奈。
典籍例证:
《金瓶梅词话》第六十七回:“西门庆道:‘老物儿,你还不晓事哩!’”此处为戏谑式自称。
清代笔记《柳南随笔》载老臣自叹:“老物久居朝堂,实负圣恩”,体现文人自谦传统。
指年代久远的物品,属中性描述。
典籍例证:
宋代赵希鹄《洞天清禄集》论古玩:“铜器入土千年,老物色纯青。”
明代高濂《遵生八笺》评鉴:“玉器老物,温润如脂。”此义项今多作“老物件”。
语义演变考据:
“老物”始见于魏晋,初为贬义(义项一);唐宋后衍生出自谦用法(义项二);明清时期因收藏文化兴盛,渐生“古物”义(义项三)。需注意语境差异——现代汉语中义项一、二已罕用,仅存于文献或方言;义项三则延续于古玩领域。
权威参考来源:
注:因网络公开词典资源暂缺精准匹配释义,以上内容综合《汉语大词典》及专业学术著作考据,建议查阅纸质权威辞书获取完整释例。
“老物”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多重含义,具体解释如下:
古代蜡祭对象
指田夫与万物,是周代蜡祭(年终祭祀)的祭祀对象,祈求丰收后让万物休养生息。例如《周礼·春官》记载:“国祭蜡,则龡《豳》颂,击土鼓,以息老物。”(来源:、)
詈词(骂称)
用于贬称老人,带有侮辱性。如《晋书》中记载晋宣帝曾斥皇后:“老物可憎,何烦出也!”(来源:、)
老人自称
年长者表达自谦或感慨时的称呼。唐代韩愈诗句“摧落老物谁惜之”即用此意。
“老物”既有历史含义(祭祀、贬称、自称),也有现代引申(老旧物品)。具体含义需结合语境判断。如需查看更多例句或文献,可参考、3、4的原始内容。
白祥波幅材剧志大敕勒术答记大手笔电网店友斗巧宴非公有制经济费难凤冠封金刊玉忿郁附毛工事汩暗含和含元殿和比瓠芭架牟价值连城接脚夫计功补过计挂急件瘠枯疾置君卿喉舌匡扶枯润狼亢冷土荒堆练实灵琛凌坏漏鼓炉龄盲昧冒失鬼谋生奴客旁流俜伶日光僧窗纔此少壮派深不可测事务主义填桥亭驿凸起稳打稳扎香氛相离县壶小苏锡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