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革脉的意思、革脉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革脉的解释

中医学名词。脉象之一,外急而中空,常见于亡血失精之症。《医宗金鉴·张仲景<伤寒论·辨脉法>》“寒虚相搏,此名为革”注:“浮而且大,举之劲急有力,谓之革。革脉者,以鼓革而得名,外急中空之象也。”《医宗金鉴·张仲景<伤寒论·四诊心法要诀上>》“浮极力革”注:“浮而极有力谓之革脉。” 晋 王叔和 《脉经·脉形状指下秘决》:“革脉有似沉伏,实大而长,微絃。”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革脉是中医脉诊中的一种特殊脉象,其特点是脉体宽大、搏动有力,但重按时却呈现中空外坚的状态,如同按压鼓皮的感觉。这种脉象主要反映机体气血亏虚、阴血耗伤而阳气浮越的病理状态。以下是革脉的详细解析:

一、核心特征与典籍释义

  1. 脉形描述

    革脉浮取时搏动明显,脉形宽大绷急,但重按时则感觉中部空虚,外坚而内虚。李时珍在《濒湖脉学》中概括为:“革脉形如按鼓皮,芤弦相合脉寒虚”,形象比喻其如按鼓皮般的触感,兼具芤脉(中空)与弦脉(绷急)的特点 。

  2. 病理机制

    革脉多因精血亏虚、阳气浮越所致,常见于失血、崩漏、产后或久病耗伤阴液等症。《伤寒论》指出:“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虚寒相搏,此名为革”,强调其虚寒相兼的本质 。

二、临床意义与鉴别诊断

  1. 主病范畴

    • 虚证:如失血、崩漏、产后气血未复。
    • 寒证:阳虚失摄导致的津液外泄(如遗精、带下)。

      《诊家枢要》载:“革者,中空外急,主男子亡血失精,妇人半产漏下” 。

  2. 鉴别要点

    • 与芤脉区别:芤脉浮大中空如葱管,多见于急性失血;革脉则外坚内虚如鼓皮,多见于慢性虚损。
    • 与牢脉区别:牢脉沉实弦长,主阴寒内积;革脉浮取即得,主虚阳外浮 。

三、典籍溯源与权威论述

  1. 《脉经》(王叔和)

    首次系统描述革脉:“革脉,有似沉伏,实大而长微弦”,奠定其形态学基础 。

  2. 《诊家正眼》(李中梓)

    强调其预后意义:“革主表寒,亦属中虚。左寸革者,心血虚痛;右寸革者,金衰气壅……” 。

参考文献

  1. 李时珍. 《濒湖脉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
  2. 张仲景. 《伤寒论》. 中医古籍出版社.
  3. 滑寿. 《诊家枢要》.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4. 王叔和. 《脉经》.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5. 李中梓. 《诊家正眼》.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网络扩展解释

革脉是中医脉象的一种,具有复合特征,以下从定义、主病、脉象特点等方面综合解析:

一、基本定义

革脉是由芤脉(浮大中空)与弦脉(绷紧如琴弦)复合而成的脉象,表现为浮而搏指、外坚中空,触感如按压鼓皮,即“如按鼓皮”。其名称源于古代对“革”(皮革)的触感描述,最早在《脉经》等典籍中记载。


二、脉象特点

  1. 浮取明显:轻按即可感知脉搏跳动,位置表浅;
  2. 外坚中空:脉管表面紧绷有力,但深层空虚,类似按在绷紧的皮革上;
  3. 弦急有力:兼具弦脉的绷紧感和较快节律。

三、临床意义

革脉多提示精血亏虚或阳气外浮,具体主病包括:


四、形成机制

中医认为,精血亏损导致阴不敛阳,虚阳浮越于外,脉管失于充盈,从而形成外坚内虚的革脉。现代医学角度可能与血容量不足、血管代偿性收缩有关。


五、鉴别诊断

需与相似脉象区分:

提示:革脉属于中医危重脉象之一,若自测发现类似脉象,建议及时就医综合诊断。

别人正在浏览...

拔简便赖冰斗鼻牛捕醉仙车把楚洁打千儿大庆油田顶感遁心发鬓烦憺凡士贡表旱井寒琼谾礲花爆花调火鎌奸法鉴于嘉什嘉议结欢经脉空生拉场灵快林务员笼中之鸟漏鼓移则番代鹿箛律僧盘根错节萍水相逢贫腔轻伪入眠塞翁得马摄辅绅士派头,绅士气,绅士风度市布手爪税额硕画缩退俗下文字摊手摊脚提供吞食万户千门吾等五时鸡兀兀穷年遐顾香匳小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