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革脉的意思、革脉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革脉的解释

中医学名词。脉象之一,外急而中空,常见于亡血失精之症。《医宗金鉴·张仲景<伤寒论·辨脉法>》“寒虚相搏,此名为革”注:“浮而且大,举之劲急有力,谓之革。革脉者,以鼓革而得名,外急中空之象也。”《医宗金鉴·张仲景<伤寒论·四诊心法要诀上>》“浮极力革”注:“浮而极有力谓之革脉。” 晋 王叔和 《脉经·脉形状指下秘决》:“革脉有似沉伏,实大而长,微絃。”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革脉是中医脉象的一种,具有复合特征,以下从定义、主病、脉象特点等方面综合解析:

一、基本定义

革脉是由芤脉(浮大中空)与弦脉(绷紧如琴弦)复合而成的脉象,表现为浮而搏指、外坚中空,触感如按压鼓皮,即“如按鼓皮”。其名称源于古代对“革”(皮革)的触感描述,最早在《脉经》等典籍中记载。


二、脉象特点

  1. 浮取明显:轻按即可感知脉搏跳动,位置表浅;
  2. 外坚中空:脉管表面紧绷有力,但深层空虚,类似按在绷紧的皮革上;
  3. 弦急有力:兼具弦脉的绷紧感和较快节律。

三、临床意义

革脉多提示精血亏虚或阳气外浮,具体主病包括:


四、形成机制

中医认为,精血亏损导致阴不敛阳,虚阳浮越于外,脉管失于充盈,从而形成外坚内虚的革脉。现代医学角度可能与血容量不足、血管代偿性收缩有关。


五、鉴别诊断

需与相似脉象区分:

提示:革脉属于中医危重脉象之一,若自测发现类似脉象,建议及时就医综合诊断。

网络扩展解释二

革脉

革脉是一个汉字词汇,由两个部首组成:“革”和“脉”。

拆分部首和笔画

“革”字的拆分部首是“革”,它是由“⺝”部首组成。它的笔画顺序是:一、横;二、撇;三、竖;四、竖弯钩。

“脉”字的拆分部首是“⺼”,它是由“肉”字旁组成。它的笔画顺序是:一、竖;二、撇;三、捺。

来源

“革脉”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医学。脉搏是人体血液流动的表现,脉搏节律和强弱可以反映人体的健康状况。而“革”,指的是剥离皮肤的动作。因此,“革脉”一词意味着以剥离皮肤来观察脉搏的健康状况。

繁体

在繁体字中,革脉的写法则变为「革脈」。

古时候汉字写法

古时候,汉字的写法与现代有所不同。对于“革脉”这一词,拆分的部首和笔画与现代相同,写法也相近。然而,在古代的书写中,字形会有一些变化。

例句

例句1:医生通过观察病人的革脉,判断出了他的病情。

例句2:按摩师利用革脉的技巧,帮助人们放松身心。

组词

革命、脉络、脉冲、革新、血脉、脉搏等。

近义词

脉搏、肉搏、革新、改革等。

反义词

皮肉、保守、停搏、恢复等。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