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验看人的面貌,以核实户籍册上登记的人数和年龄。这是 隋 唐 时为防止民间漏报户口、隐瞒年龄以逃避赋役所采取的措施。《北史·裴蕴传》:“时犹承 文帝 和平后,禁网疏阔,户口多漏。或年及成丁,犹诈为小,未至於老,已免租赋。 藴 歷为刺史,素知其情,因是条奏,皆令貌閲。若一人不实,则官司解职,乡正、里长皆远流配。”《资治通鉴·陈长城公至德三年》:“ 隋 主命州县大索貌閲。” 胡三省 注:“貌閲者,閲其貌以验老小之实。”
“貌阅”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词语,具体解释需结合历史背景和语境:
核心定义
指隋唐时期政府为防止百姓漏报户口、谎报年龄以逃避赋役,而采取的户籍核查措施。官员需当面验看百姓的面貌特征与年龄,核实户籍登记的真实性。
实施背景与影响
据《北史》记载,隋大业五年(609年),民部侍郎裴蕴因民间普遍存在“诈老、诈小”现象(如青壮年谎称老幼以逃税),提出“大索貌阅”政策。具体措施包括:
历史意义
此举有效增加了国家控制的户籍人口,扩大了赋税来源,成为隋朝强化中央集权的重要手段。
在部分现代词典中(如),被解释为成语,形容“外表平凡但内涵深厚”。但该用法缺乏广泛文献支持,可能属于现代误读或引申,需谨慎使用。
以上历史制度解释综合自权威文献记载,成语释义参考自查字典网站。
《貌阅》是一个汉语词语,意为审阅文章的外表、表面。通常用来形容人们评判一篇文章时过于注重外表而忽视实质内容的现象。
《貌阅》由两个部首组成。其中,“貝”是上部首,表示贝壳,有关贝壳的事物;“见”是下部首,表示看、见的意思。整个词共有10个笔画。
《貌阅》最早出现在古代文献中,例如《史记》等古代著作。这个词的用法源自人们对文学作品或文章的评价方式。当时人们在对待文章时往往过于注重文章的形式和外在形象,而忽视了文章的内容和内涵。
《貌阅》的繁体字为《貌閱》。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中,“貌”字与现代大致相同,但是“阅”字不同,古代的“阅”字在右上角加了一个“犬”字旁,叫做“犬篆旁”。古代写作“豕”(猪)的字形比较接近“犬”,所以“阅”字的这个篆旁被称为“犬篆旁”,表示“监视、看守”的意思。
1. 他对这篇文章的评价完全是个典型的《貌阅》,从来不关心文章的内容,只看外表。
2. 我们应该避免陷入《貌阅》的陷阱,要更注重文章的本质。
1. 貌似:表面上看起来像是,实际上并非如此。
2. 貌合神离:外表看起来关系融洽,实际上心灵相隔甚远。
3. 贝壳:海洋中生长的硬壳。
审美、外表、外观、外貌
内涵、内容、深度、内在
边师避境步庑哺糟啜醨超然物外憃愚出宿大体东穿西撞方目纱霏雪风不鸣条风力发电干笑高了怪脸关心闺帷古剌水国伐骨清禾畴亨嘉之会红狼阛市洄沿壶卢惊悸颈联救颠妓筵开阃开缘科结魁颜连营临江仙力势免辟密访命令主义胖墩墩胼挛情常勤俭七十说铨补取精用弘荣爵三馆三贤十圣失时松风听能偷乖五谷不分狭促献囚闲细消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