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忌人之能,而欲居人之上。《新唐书·裴炎传》:“初, 炎 见 裴行俭 破 突厥 有功,沮薄之,乃斩降虏 阿史那伏念 等五十餘人。议者恨其媢克,且使国家失信四夷,以为阴祸有知云。”
"媢克"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 mào kè,其核心含义指忌妒他人才能并企图压制超越的负面心理。该词属于较为生僻的古汉语词汇,现代使用频率较低。以下是具体解析:
词源与构成
从汉字结构看,"媢"的本义是嫉妒,《说文解字》中解释为"夫妒妇也",后引申为对才能的嫉妒;"克"在此处取"胜过、压制"之意,如《尔雅》注"克,能胜也"。二字组合强化了因嫉妒而试图超越、压制他人的行为动机。
古籍用例
在《新唐书·裴炎传》中记载:"议者恨其媢克,且使国家失信四夷", 这里的"媢克"被用来批判裴炎因忌妒同僚裴行俭的战功,而采取打压手段导致国家失信于外族的历史事件。
近义词辨析
需注意与"掊克"(póu kè)的区别:后者指通过苛税敛财的行为(见《诗经·大雅·荡》"曾是强御,曾是掊克"), 属于经济剥削范畴,与"媢克"的嫉妒压制含义无关联。
现代使用场景
可用于描述职场、学术等领域中因嫉妒而刻意贬低他人成就的行为。例如:"团队中若存在媢克心态,会严重阻碍协作创新"。
由于相关搜索结果均标注为"极低权威性",建议在正式文献或学术研究中谨慎使用该词,必要时可查阅《汉语大词典》《故训汇纂》等专业辞书进行验证。
《媢克》(拼音:mào kè)这个词指的是一种对别人的不满、嫉妒和愤恨的心理。它常常用来形容心胸狭窄、心地不善的人。
《媢克》由两个部首组成:女字旁和克字旁。
《媢克》的总笔画数为13画。
《媢克》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未找到准确解释,但在古代文献中有记载。在繁体字中,媢的写法为「媢」,而克的写法为「剋」。
在古代,媢的写法有时会使用「妙克」的组合,表示嫉妒之情。而克的写法则与现代相同。
他总是对他人的成功心生媢克,这种心态不利于他自己的成长。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