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投子的意思、投子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投子的解释

博具。或云起于 战国 ,或云创于 三国 魏 曹植 ,取其投掷之义。初用玉制,只两颗,后改用骨制,故又称“骰子”,增至六颗。每颗成正立方体,六面分别刻一点至六点之数,投掷以决胜负。点着色,故后世又称“色子”。参阅 唐 李匡乂 《资暇集·投子》、 宋 高承 《事物纪原·博弈嬉戏·投子》。《史记·范雎蔡泽列传》“或欲大投” 南朝 宋 裴駰 集解:“投,投子也。” 清 俞樾 《茶香室三钞·平索看精》:“观下文有律令,有头盘,有抛打,殆亦以投子为之耶?”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投子是汉语中具有双重含义的名词,其具体释义需结合语境区分,主要分为以下两类:


一、围棋术语

指对局中主动认输时,将棋子放入棋盒或置于棋盘上的动作,象征终止比赛。

词源与释义:

“投”意为“放置”,“子”指棋子。该词源于古代围棋礼仪,当棋手判断局势无法逆转时,以投子表示认负,避免无意义的延续。现代围棋规则中,投子认输是正式结束对局的方式之一。

权威依据:

《围棋义例诠释》定义:“投,置也。棋局未终,一方自认无胜算,以子投枰示负。”

《围棋词典》收录:“投子认输,即主动终止对弈的礼节性行为。”

使用场景:


二、佛教法器

指佛教修行者手持的“念珠”(或称佛珠),用于计数诵经次数。

词源与释义:

“投”含“投注心神”之意,“子”为珠粒。该词最早见于禅宗文献,强调修行者通过捻动珠串凝聚心念,辅助禅定。

权威依据:

《佛学大辞典》释:“投子,念佛记数之具,每诵一佛,即移一珠。”

丁福保《佛学精要》载:“投子者,摄心之器,以菩提子等贯串而成。”

文化内涵:


现代使用提示

当前“投子”一词的围棋用法更为常见,佛教用法多出现于古籍或特定宗教语境中。需根据上下文判断具体指向,避免歧义。

网络扩展解释

“投子”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博具,其含义及历史演变可综合多个权威资料归纳如下:

  1. 基本定义与起源
    投子是古代用于赌博或游戏的工具,最早可追溯至战国时期,也有记载称由三国时期曹植所创,取其“投掷”之意。初期仅有两颗,材质为玉石,后逐渐演变为骨制,数量增至六颗,并改称“骰子”。

  2. 材质与别称演变

    • 材质:早期为玉制,后因成本及实用性改用动物骨头制作。
    • 别称:因投掷动作得名“投子”,后因材质变化称“骰子”,又因点数着色被称为“色子”。
  3. 结构与用途
    投子呈正立方体,六面分别刻有1至6点,通过投掷点数决定胜负。其设计影响了后世骰子的形态,成为赌博、占卜及棋类游戏的常见工具。

  4. 历史文献记载
    唐代李匡乂《资暇集·投子》和宋代高承《事物纪原·博弈嬉戏·投子》均详细记载了其起源。此外,《史记·范雎蔡泽列传》南朝宋裴骃的注解中亦提及“投子”,清代俞樾的《茶香室三钞》则探讨了其使用方式。

  5. 与骰子的关系
    投子是骰子的前身,两者实为同一物品在不同时期的名称。现代“骰子”一词更常用,而“投子”多见于古籍或特定方言中。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内容,可参考《资暇集》《事物纪原》等原始资料。

别人正在浏览...

傍绝卑宫避浄参据儳儳禅数出殡丹丘生打棋谱烦委发用沸耳分域浮香覆辙管鲍分金龟龙片甲浩烂宏琏滉滉绘声绘色壶卢奸故江左脚杆娇女机动车旧德旧文极玄捐资空绿梁栈篱樊领条邻母龙轜梅柳意磨形炼性怒号驽痾拼音字母蒲窝子钦工钦喻上岁数衫褃扇筤沈狱手机竖貂水患顺水推船韬晦待时讨论跳读挺敌违碍文修武备销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