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博具。或云起于 战国 ,或云创于 三国 魏 曹植 ,取其投掷之义。初用玉制,只两颗,后改用骨制,故又称“骰子”,增至六颗。每颗成正立方体,六面分别刻一点至六点之数,投掷以决胜负。点着色,故后世又称“色子”。参阅 唐 李匡乂 《资暇集·投子》、 宋 高承 《事物纪原·博弈嬉戏·投子》。《史记·范雎蔡泽列传》“或欲大投” 南朝 宋 裴駰 集解:“投,投子也。” 清 俞樾 《茶香室三钞·平索看精》:“观下文有律令,有头盘,有抛打,殆亦以投子为之耶?”
“投子”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博具,其含义及历史演变可综合多个权威资料归纳如下:
基本定义与起源
投子是古代用于赌博或游戏的工具,最早可追溯至战国时期,也有记载称由三国时期曹植所创,取其“投掷”之意。初期仅有两颗,材质为玉石,后逐渐演变为骨制,数量增至六颗,并改称“骰子”。
材质与别称演变
结构与用途
投子呈正立方体,六面分别刻有1至6点,通过投掷点数决定胜负。其设计影响了后世骰子的形态,成为赌博、占卜及棋类游戏的常见工具。
历史文献记载
唐代李匡乂《资暇集·投子》和宋代高承《事物纪原·博弈嬉戏·投子》均详细记载了其起源。此外,《史记·范雎蔡泽列传》南朝宋裴骃的注解中亦提及“投子”,清代俞樾的《茶香室三钞》则探讨了其使用方式。
与骰子的关系
投子是骰子的前身,两者实为同一物品在不同时期的名称。现代“骰子”一词更常用,而“投子”多见于古籍或特定方言中。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内容,可参考《资暇集》《事物纪原》等原始资料。
投子是一个常见的词语,指的是将某物抛掷、掷入指定的位置或目标的行为。它可以用于形容实际的行动,也可用来比喻某种动作或态度。
投子的部首是手(扌),由右边的短斜线和左边的横线组成。根据《康熙字典》的分类,投字属于“手部”门类。
投字的总笔画数为7,结构相对简单,可用于日常书写和书法练习。
投字最初的意义是“将柴火堆叠好”。后来,它的意义逐渐扩展到将其他物体抛掷或投入指定地点。
在繁体字中,投字的写法与简体字相同。
在古代汉字中,投字的形式稍有不同。它的古汉字写法为“㜩”,由上下两个“头”的结构组成。
这个古汉字写法在现代已不常见,主要用于古代文献的研究和书法欣赏。
1. 他投子的力道很准确,把篮球投进了篮筐。
2. 她投子的心思很独特,总是能提出耐人寻味的想法。
3. 他投子看准了时机,成功地投资了一家新兴公司。
组词:投掷、投资、投篮、投入。
近义词:掷、抛、扔。
反义词:接、接收、接纳。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