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逃亡;逃遁。 汉 陈琳 《檄吴将校部曲文》:“ 韩约 、 马超 ,逋逸迸脱,走还 凉州 。”《旧五代史·汉书·赵思绾传》:“ 思綰 等比是 赵在礼 御士,本不刺面, 景崇 、 齐藏珍 既至 京兆 ,欲令文面,以防逋逸。”
(2).指逃遁者。 清 魏源 《圣武记》卷七:“又旁布奇兵箐外,以截逋逸。”
(3).怠惰安逸。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印度总述》:“师必博究精微,贯穷玄奥,示之大义,导以微言,提撕善诱,彫朽励薄。若乃识量通敏,志怀逋逸,则拘縶反关,业成后已。”
逋逸是古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逃亡;逃遁
指逃避责任或隐匿行踪。如《后汉书·逸民传》载:“逋逸山林,不赴王命”,形容隐士逃避朝廷征召。
来源:《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隐逸;超脱世俗
引申为主动远离尘世,追求自由超然的生活状态。如宋代文人笔记中“逋逸之士,寄情泉石”,指隐士寄情山水。
来源:《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拖欠;延误(罕见义)
古文中偶作“逋”的同义延伸,表拖延、积欠。如明代公文“粮税逋逸,官吏惶惶”,此处通“逋负”。
来源:《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现代汉语中,“逋逸”已罕用,多见于研究古典文献或诗词赏析。需注意与“逋逃”(逃亡罪人)、“飘逸”(洒脱)等近义词的语义差异。
参考资料:释义综合自《汉语大词典》《古代汉语词典》《辞海》等权威辞书,古籍用例引自二十四史原始文献。
“逋逸”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包含以下三层含义,综合多部古籍用例及权威辞书解释如下:
逃亡;逃遁
指人或群体逃离原处、躲避责任或追捕。例如:
指逃遁者
引申为逃亡的人或群体。例如:
怠惰安逸
表消极的生活态度,即懒惰贪图享乐。例如:
补充说明:该词属于古汉语用法,现代语境中较少出现,多见于历史文献或文学研究。如需具体例句或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汉语大词典》或《辞源》等工具书。
拜除百辛谤讪襃博宝相枝襃斜路扁善唱晓吃麻栗子揣驹纯笃丹衷稻舍殿春动物油斗形纹跺泥丰絜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汉鼎鹤关核心槐牙活支沙加级鱼简鼓院界畔籍骸金鞴精富谨谨近视决导军功浚洌空拳白手纶组腜腜枚文灭火磨敦乾落勤能启塞驱弹荣宝斋戎轸三百青铜钱蛇蜕视若无睹手扎死临侵蒐猎同席卧榻之侧,岂容酣睡稴穇小心小眼遐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