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逃亡;逃遁。 汉 陈琳 《檄吴将校部曲文》:“ 韩约 、 马超 ,逋逸迸脱,走还 凉州 。”《旧五代史·汉书·赵思绾传》:“ 思綰 等比是 赵在礼 御士,本不刺面, 景崇 、 齐藏珍 既至 京兆 ,欲令文面,以防逋逸。”
(2).指逃遁者。 清 魏源 《圣武记》卷七:“又旁布奇兵箐外,以截逋逸。”
(3).怠惰安逸。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印度总述》:“师必博究精微,贯穷玄奥,示之大义,导以微言,提撕善诱,彫朽励薄。若乃识量通敏,志怀逋逸,则拘縶反关,业成后已。”
“逋逸”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包含以下三层含义,综合多部古籍用例及权威辞书解释如下:
逃亡;逃遁
指人或群体逃离原处、躲避责任或追捕。例如:
指逃遁者
引申为逃亡的人或群体。例如:
怠惰安逸
表消极的生活态度,即懒惰贪图享乐。例如:
补充说明:该词属于古汉语用法,现代语境中较少出现,多见于历史文献或文学研究。如需具体例句或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汉语大词典》或《辞源》等工具书。
逋逸(bū yì)是一个汉字词语,由“逋”和“逸”两个部分组成。
“逋”的部首是“辵”,总计8画;“逸”的部首是“辶”,总计10画。
“逋逸”在《说文解字》中有提及,意思是逃跑或隐居。意味着摆脱束缚、追寻自由。
繁体字“逋逸”的写法与简体字相同。
据了解,古时候《说文解字》中对“逋逸”这个词的解释是“使人难寻而远去,奔走不定也”。古代人们在写作时,可能会采用古文的表达方式,不过具体的写法需要进一步查考。
1. 他逋逸到外地,再也没有回家。
2. 这首歌曲带给人们一种逋逸自由的感觉。
逋逸无停、逋逸翩翩、逋逸无踪
逍遥、跋涉、逃离、逸去
束缚、囚禁、停留、受限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