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 时 南诏国 对 唐 人任师保的尊称。《新唐书·南蛮传上·南诏上》:“故 西瀘 令 郑回 者, 唐 官也,往 巂州 破,为所虏。 閤罗凤 重其惇儒,号‘蛮利’,俾教子弟,得箠搒,故国中无不惮。”
“蛮利”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古代词汇,具体解释需结合语境:
指唐代南诏国对唐人担任师保(教育贵族子弟的官职)的尊称。这一用法源自《新唐书·南蛮传》的记载:西泸县令郑回被南诏王阁罗凤俘虏后,因学识渊博、品德敦厚,被尊称为“蛮利”,负责教导王室子弟。南诏国通过这一称号,表达对中原文化人才的重视。
部分现代词典(如查字典)将其解释为“利益非常大、非常丰厚”,由“蛮”(极其)和“利”(利益)组合而成。但这一用法在古籍中未见明确记载,可能是现代对古词的引申或误读。
建议结合具体语境选择释义,历史研究可参考《新唐书》原始记载。
《蛮利》是一个成语,意思是指不通情理、过分刁蛮的利益行为。常常用来形容人为了自私的利益而不顾道义和常理。
《蛮利》这个词的拆分部首为虍和利。虍是表示老虎的象形字,利则是表示刀剑的象形字。
《蛮利》这个词一共有12个笔画。
《蛮利》是古代文学家杜牧在他的诗《寄题金陵渡》中首次使用的。他用这个词来描绘金陵人的行为,形容他们的过分刁蛮和自私利益的行为。
《蛮利》的繁体字是「蠻利」。
在古代,「蛮利」的汉字写作「蠻利」。
1. 这种蛮利的行为违背了社会公德。
2. 他为了自己的蛮利不择手段,损害了他人的利益。
3. 她的蛮利行为让人们对她失去了信任。
1. 蛮不讲理:形容人言行过于刁蛮,不讲道理。
2. 蛮横无理:形容人无理取闹,不讲情面。
3. 蛮干:指野蛮而粗暴地做事情。
1. 利己主义:形容人只追求自己的利益,不顾他人。
2. 兽性:指人性中贪婪和野蛮的一面。
3. 自私自利:形容人只为自己谋取利益,不顾他人。
1. 仁爱:指人们关心他人、乐于助人的品质。
2. 公德心:指人们遵守社会公德、尊重他人的行为准则。
3. 诚信:指人们做事情诚实可靠,遵守承诺。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