絶水的意思、絶水的详细解释
絶水的解释
1.横渡江河。2.断流。
详细解释
1.横渡江河。《孙子·行军》:“絶水必远水;客絶水而来,勿迎之於水内,令半济而击之,利。” 汉 桓宽 《盐铁论·刑德》:“维檝不设,虽良工不能以絶水。”《新唐书·李密传》:“ 世充 復营 洛 北,为浮梁,絶水以战。”
2.断流。《史记·河渠书》:“漕从 南阳 上 沔 入 襃 , 襃 之絶水至 斜 ,间百餘里,以车转,从 斜 下下 渭 。”
词语分解
- 絶的解释 絶 é 见“绝”。 笔画数:; 部首:糹; 笔顺编号:
- 水的解释 水 ǐ 一种无色、无臭、透明的液体:水稻。水滴石穿。水泄不通。 河流:汉水。湘水。 江河湖海的通称。水库。水利。水到渠成(喻条件成熟,事情就会顺利完成)。水可载舟。跋山涉水。依山傍水。 液汁:水笔。墨
专业解析
絶水(jué shuǐ)是古汉语词汇,由“絶”与“水”组合而成,其核心含义为横渡江河 或隔绝水流,多用于军事或地理场景。以下从形、音、义三方面详解:
一、字形与字源
- 絶:篆文从“糸”(丝线)从“刀”,象以刀断丝之形,本义为“截断”。《说文解字》:“絶,断丝也。从刀糸。”引申为“横越”“隔绝”之意。
- 水:象形字,甲骨文如水流蜿蜒,泛指江河湖海等水域。
- 絶水二字连用,最早见于先秦文献,指军队横穿河流或阻断水道的行为 。
二、具体释义
-
横渡江河
指穿越河流,尤用于军事行动。
例:《左传·襄公十八年》:“晋侯将伐齐,絶水而陈(阵)。”
(晋侯率军渡河后列阵,准备攻齐)。
-
隔绝水流
指截断水源或利用水势设防。
例:《史记·淮阴侯列传》:“信(韩信)乃壅水上流,引军半渡而击龙且,佯败还走……决壅囊,水大至,楚军大半不得渡。”
(韩信截断河水,诱敌半渡时放水淹敌)。
三、文献用例与演变
- 军事应用:古代战争中,“絶水”是重要战术,如《吴子·应变》载:“敌若絶水,半渡而薄之。”强调趁敌军渡河时突袭。
- 地理描述:《水经注·河水》称黄河“禹治洪水,絶十载”,指大禹治水时疏导河道、阻断泛滥 。
- 现代转义:现代汉语中“絶水”罕用,但“断水”“截流”等词承袭其部分含义。
四、权威辞书释义
- 《汉语大词典》:
“絶水:横渡江河;阻断水流。”
-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絶:横穿。如‘絶江河’(横渡江河)。”
- 《说文解字注》:
“絶,断丝也。引申为横越、隔绝。”
五、相关词汇
- 同义:渡河、断流、截水
- 反义:疏通、引流
- 衍生词:
- 絶流:阻断水流(《后汉书·耿弇传》)。
- 絶河:横渡黄河(《汉书·韩信传》)。
结论:“絶水”是具象化的军事与地理术语,承载古代战争策略与治水智慧,其语义核心始终围绕“跨越”与“阻断”水体的双重动作,体现了汉语单字组合的凝练性与动态意象。
网络扩展解释
“絶水”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包含以下两种含义,其解释和用法如下:
一、基本释义
-
横渡江河
- 指军事或交通行为中跨越河流的行动,常见于古代文献中的战略描述。例如:
- 《孙子·行军》提到:“絶水必远水;客絶水而来,勿迎之于水内,令半济而击之,利。”
- 《新唐书·李密传》记载:“世充复营洛北,为浮梁,絶水以战。”
-
断流
- 指水流被截断或自然枯竭,常见于水利或地理相关的记载。例如:
- 《史记·河渠书》描述:“漕从南阳上沔入襃,襃之絶水至斜,间百餘里,以车转,从斜下下渭。”
二、其他信息
- 拼音:jué shuǐ(注音:ㄐㄩㄝˊ ㄕㄨㄟˇ)
- 古籍用法:多用于军事策略或水利工程场景,强调对水势的利用或阻断。
- 现代适用性:该词在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多见于古文研究或历史文献分析。
若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孙子兵法》《史记》等原文,或结合权威词典(如汉典)的详细注解。
别人正在浏览...
鳌掖北房悖乱漕舟颤悸车载船装雠校词侍丹饵玷翳刁钻促狭镝衔第一声断头台躲账方略策风头巾供暖诡质何道横浪河势后阵皇辟环向渐悟贾怨金薄金果计研心算绝技絶品倨贤溜撒珞珞名利枿坐逆乱弄具铺食牵黄犬俏成俏败跷欹青霉素侵凌勤杂三寸弱翰上下打量盛治实望宿贵探监叹重跳踯铜镘通统伟量相思草香云犀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