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旧时我国边远地区所设置的一种类似驿站的机构。如 张家口 、 喜峰口 、 独石口 、 古北口 、 杀虎口 等地都曾设置过台站。《儒林外史》第八回:“ 王太守 接了羽檄文书,星速赴 南赣 到任。到任未久,出门查看臺站。” 清 魏源 《圣武记》卷十一:“然游牧之地所重,莫如臺站。” 郑观应 《盛世危言·邮政上》:“古之时,草檄飞书,置邮传命……至於边陲,关繫尤重,孔道则称臺站,沿边则曰卡伦。”
"台站"一词在汉语中属于历史地理类复合词,其核心含义指古代由国家设立的行政或军事机构。据《汉语大词典》记载,该词最早见于明代文献,原指传递官方文书的驿站系统,清代演变为边疆地区的军政管理机构。
从词源学角度分析:"台"本义为观测天象的高筑物(《说文解字》释为"观四方而高者"),引申为官方机构;"站"源自蒙古语"jam"(驿站),元代传入汉语指邮传站点。二字组合产生的新词,既保留观测功能,又强化行政属性。
现代汉语中,"台站"特指两类机构:①气象、地震等科学观测站点,如中央气象台设立的各类监测站;②清代在蒙古、新疆等地设置的军政管理机构,负责边防与民政事务。这种语义分化体现了词汇随社会功能演变的特点。
权威典籍《清史稿·职官志》详细记载了台站制度:"凡置台站,各颁给印信,设章京、笔帖式等员",可见其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科学领域沿用该词时,主要继承其定点观测的专业属性。
“台站”是古代中国边疆地区设置的机构,兼具军事防御、公文传递和物资转运等功能。以下是详细解释:
定义与性质
台站是清代在边疆设立的军事和行政机构,类似驿站但更侧重军事用途,又称“军台”。主要分布于张家口、古北口、杀虎口等战略要地,用于边疆防御和调度。
核心功能
历史背景
台站体系在清代得到完善,魏源《圣武记》记载其重要性:“游牧之地所重,莫如台站”,说明其对边疆治理的关键作用。
与驿站的区别
台站虽功能类似驿站,但更突出军事属性,多设于边关要隘;驿站则广泛分布于全国,以民用通信为主。
提示:以上信息综合了汉典、沪江词典等权威来源,若需查看完整古籍引用或详细地理位置,可参考《圣武记》《儒林外史》等文献。
騃野遍宇避难碧气不死不活娼寮城橹尘露痴眉钝眼楚台粗谩抵雀捐金端华封刃愤火愤愠扶冯腐殖土改稽告别个钱管控鹤阙滑熟灰躯狐首鹄泻缄素嫁犬逐犬嗑喳乐而不荒遛腿流郑栗玉砚碌碌终身盲废牦旄眇生母亲节抢种琼海耆宿大贤饶足撒豆成兵捎搭射伤蛇珠雀环蒜苔贪狼讨打吃跳跶跳落投畀豺虎脱换外柔内刚文性衔图胁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