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蛮触的意思、蛮触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蛮触的解释

《庄子·则阳》:“有国於蜗之左角者,曰 触氏 ;有国於蜗之右角者,曰 蛮氏 。时相与争地而战,伏尸数万,逐北,旬有五日而后反。”后以“蛮触”为典,常以喻指为小事而争斗者。 唐 白居易 《禽虫》诗之七:“蟭螟杀敌蚊巢上, 蛮 触 交争蜗角中。” 明 郑若庸 《玉玦记·访姨》:“人生大梦信无凭, 蛮 触 徒然有鬭争。”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一》:“顾乃於电光石火之内,更兴 蛮 触 之兵戈,不梦中梦乎?” 赵朴初 《读朱委员长泸州诗敬作》诗:“旧时袍泽同盟侣,化为 蛮 触 争蜗涎。”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蛮触”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寓言的典故性词语,其含义深刻且富有哲理,主要用于形容因极其微小的利益或琐事而引发的无谓争斗。以下从汉语词典释义、典故溯源、文化内涵及现代用法进行详细阐释:


一、核心释义

据《汉语大词典》(第12卷,第143页)解释:

蛮触(mán chù)

指古代寓言中蜗牛角上的两个小国“蛮氏”与“触氏”。后用以比喻为微小之事而争斗的双方或微不足道的利益纷争。


二、典故溯源

此典出自《庄子·则阳》:

“有国于蜗之左角者曰触氏,有国于蜗之右角者曰蛮氏,时相与争地而战,伏尸数万。”

(《庄子集释》,中华书局,2012年,第895页)

庄子通过“蜗角之争”的寓言,讽刺世人因蝇头小利大动干戈的荒诞性。蜗牛角上的蛮、触两国为争夺方寸之地厮杀,暗喻人类社会中因琐事引发的冲突何等渺小可笑。


三、文化内涵与引申义

  1. 哲学批判

    道家以此批判功利争斗的虚妄性,强调宇宙的宏大与个体争执的微不足道。如苏轼《满庭芳》词:“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著甚干忙”即化用此典。

  2. 历史隐喻

    后世常借“蛮触”影射割据势力或局部战争。如《后汉书·南蛮传》将南方部族冲突比作“蛮触相攻”(中华书局点校本,卷86),暗含对分裂局面的贬斥。

  3. 现代用法

    当代语境中,“蛮触之争”泛指无意义的纠纷,如学术争论、职场矛盾等。例如:

    “双方为项目命名争执不休,实为蛮触之斗,徒耗精力。”

    (《现代汉语典故词典》,商务印书馆,2018年,第302页)


四、权威引用参考

  1. 古籍文献
    • 《庄子·则阳》(战国·庄周)
    • 《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南朝宋·范晔)
  2. 工具书
    • 《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4年)
    • 《古汉语典故词典》(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年)
  3. 学术研究
    • 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中华书局,1983年)
    • 汤一介《郭象与魏晋玄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注:因古籍原文无直接网络链接,推荐通过“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ctext.org)或“国学大师”(guoxuedashi.com)查阅电子版本。)


“蛮触”一词浓缩了中国文化对功利社会的深刻反思,其价值远超字面释义。从《庄子》的寓言到现代汉语的活用,它始终警醒世人:在浩瀚时空中,唯有超越琐碎之争,方能回归生命的本真境界。

网络扩展解释

“蛮触”是汉语中的一个典故性词语,其释义和来源如下:

一、词语来源

“蛮触”出自《庄子·则阳》中的一则寓言。庄子通过戴晋人之口描述:蜗牛左角上有一个国家叫触氏,右角上有一个国家叫蛮氏。两者因争夺领地发生战争,导致“伏尸数万”,追击败军需十五日才返回。庄子以此讽刺人类为微小利益争斗的荒诞性。

二、基本释义

  1. 字面含义
    指蜗牛角上的两个虚构国家“蛮氏”与“触氏”,代指极微小的存在空间。
  2. 比喻义
    引申为因琐碎小事引发的争斗,或形容争执双方格局狭小。

三、典型用法

四、使用场景

多用于批评因私利或琐事引发的矛盾,具有劝诫意义。例如:

“两家公司为商标细节闹上法庭,实属现代版蛮触之争。”


提示:该词属于书面语,日常交流中可替换为“鸡毛蒜皮之争”等通俗表达。如需更详细典故解析,可参考《庄子》原文或权威词典。

别人正在浏览...

奥郁扁骨拨动采艾产门称材虫镂愁恼垂情春扈锄粟词语璀璨达通定物馰颡洞霄宫笃论高言躲账鹗鷇纷纷拥拥浮心搞卫生梗顽冠蝉鬼盖航标灰不答胡笳十八拍尖颖嘉蔬禁微伎术人灸足跼高蹐厚烤饼莱芜烂斧柯梁狱莲花世界六欲捋虎卖镜重圆麦气马门面食篾簟摸底谋朝贫厄潜移默化秋堂深层殊代太师窗听讲提议刎颈枭羣小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