蛮布的意思、蛮布的详细解释
蛮布的解释
旧指南方少数民族所织的布。 宋 欧阳修 《六一诗话》:“ 苏子瞻 学士, 蜀 人也。尝於 淯井监 得西南夷人所卖蛮布弓衣,其文织成 梅圣俞 《春雪》诗。此诗在《圣俞集》中,未为絶唱。盖其名重天下,一篇一咏,传落夷狄,而异域之人贵重之如此耳。”
词语分解
- 蛮的解释 蛮 (蠻) á 粗野,凶恶,不通情理:野蛮。蛮横(坣 )。蛮不讲理。 愣,强悍:一味蛮干。 中国古代称南方各族:蛮荒。 方言,相当于“很”:蛮好。 笔画数:; 部首:虫; 笔顺编号:
- 布的解释 布 ù 棉、麻及棉型化学短纤维经纺纱后的织成物:布匹。布帛。布衣。 古代的一种钱币。 宣告,对众陈述:宣布。发布。布告。开诚布公(推诚相见,坦白无私)。 分散到各处:散布。遍布。星罗棋布。 流传,散播
专业解析
蛮布在汉语词典中主要有两层含义,需结合历史文化背景理解:
一、古代对南方少数民族纺织品的统称
指中国历史上中原王朝对西南、岭南等地区少数民族(古称“南蛮”)所产布匹的泛称。这类布多由苎麻、葛、木棉等植物纤维手工织成,质地粗厚耐磨,纹样具有民族特色。唐宋文献常将其与“贡布”关联,如《新唐书》记载南诏、邕州等地以“斑布”“苎布”为贡品。该词隐含古代华夷观念,“蛮”字现已不具贬义,仅作为历史术语保留。
二、特指粗犷的手工织布
在纺织史语境中,“蛮布”可泛指未精细加工的天然纤维织物,特点是纹理质朴、染色自然。明代《天工开物·乃服》提及“南方蛮布用苎麻为骨,葛为肌”,强调其原料特性。现代方言中(如闽粤地区)偶用此词形容厚实的手工土布,与“洋布”(机织细布)相对。
文化延伸:
“蛮布”反映了古代边疆与中原的物资交流,如云南“婆罗布”、广西“桂布”均属此类。其工艺现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海南黎族絣染技艺、壮族竹笼机织锦等,印证了传统纺织技术的多元性。
参考资料:
- 《新唐书·地理志》,中华书局点校本
- 宋应星《天工开物》,广东人民出版社注释版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传统纺织技艺专题
网络扩展解释
“蛮布”是一个历史词汇,主要指古代中国南方少数民族所织的布。以下是详细解释:
1.基本定义
- 词义:旧时指南方少数民族(如西南夷等)手工织造的布料。这种布多用于制作衣物、生活用品,甚至作为文化交流的载体(如宋代欧阳修记载的“蛮布弓衣”案例)。
- 拼音:mán bù,其中“蛮”指南方少数民族,“布”即纺织品。
2.历史背景
- 文献记载:宋代欧阳修《六一诗话》提到,西南夷人曾售卖“蛮布弓衣”,其上织有梅尧臣的诗句,可见当时蛮布不仅是生活用品,还承载了文化传播功能。
- 地域特色:因南方气候湿润、盛产麻棉,少数民族利用本土原料和工艺织布,形成独特风格。
3.词源分解
- “蛮”:原指中国古代对南方族群的泛称,后衍生出“粗野”“强悍”等含义(如“蛮干”),但在此词中保留原义。
- “布”:泛指纺织物,古代也指货币(如“布币”),此处特指手工织物。
4.文化意义
- 工艺价值:蛮布反映了古代南方少数民族的纺织技术,是研究古代手工业的重要材料。
- 交流象征:如欧阳修所述,中原文人的诗作通过蛮布传播至边疆,体现了民族间的文化互动。
5.现代关联
- 该词现已不常用,多见于古籍或历史研究,例如《汉语大词典》将其收录为条目。
若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案例(如《六一诗话》原文),可参考出处。
别人正在浏览...
保大褓乳杯弓蛇影背理边式便条熛阙鬓云唱言崔莺寸名丹扉淡化端此恩假放麑房闼粉头高踪钩鈲拐棍顾报过河卒子国史国无宁日豪植还需要诲戒奸权集辞寂绝谨完浸微浸消金银岛九音锣积旬绢子鞠华口札矿源拉客列大夫镠镣稆麦马铃薯篾折子谬烂披昌屁塞迁延稽留籭簁伤幸善文能武盛农失写宿知望影揣情闻噎废食五尺之孤细柳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