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绝的意思、寂绝的详细解释
寂绝的解释
谓空无所有。 南朝 梁 何逊 《为衡山侯与妇书》:“路邇人遐,音尘寂絶。”《敦煌变文集·秋胡变文》:“涧谷紆迴,深磎交结,鸟道不通,人踪寂絶。” 宋 曾巩 《食梨》诗:“贫斋分寂絶,尘抱徒噎呕。” 鲁迅 《且介亭杂文二集·“题未定”草七》:“后者是徘徊于有无生灭之间的文人,对于人生,既惮扰攘,又怕离去,懒于求生,又不乐死,实有太板,寂绝又太空。”
词语分解
- 寂的解释 寂 ì 静,没有声音:寂静。寂寞。孤寂。寂寂。寂灭。寂默。寂寥(寂静空旷)。 笔画数:; 部首:宀; 笔顺编号:
- 绝的解释 绝 (絶) é 断:绝种。绝缘。绝嗣。绝情。绝迹。断绝。杜绝。灭绝。空前绝后。 尽,穷尽:绝命。绝望。绝境。绝棋。气绝。 极,极端的:绝妙。绝密。绝壁。绝无仅有。 独特的,少有的,没有人能赶上的:绝色
专业解析
"寂绝"是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汉语词汇,主要包含以下核心含义:
-
本义:空寂断绝,了无生机
- 指环境或状态极度寂静、空无,甚至达到断绝生息的程度。强调一种万物消亡、人迹罕至、声音消失的绝对寂静与荒凉感。
- 例:形容深山古寺的幽静、战后废墟的荒芜、冬日原野的萧索等场景。
-
引申义:
- 超脱尘世,归于空寂: 常用于描述修行者达到的一种远离世俗喧嚣、心无挂碍、与世隔绝的精神境界或修行状态。带有哲学或宗教(尤其是佛教)色彩,指心灵上的绝对寂静与解脱。
- 形容声音消失: 指声音完全停止、消逝无踪。
- 形容人事断绝: 指人际交往、音讯或某种联系完全中断、消失。
权威释义参考来源:
- 《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 对“寂绝”的释义包含了“沉寂断绝;消逝”以及“佛教谓超脱一切境界”的含义。 (来源:汉语大词典编纂处. 汉语大词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解释为“空寂;断绝”。 (来源:古代汉语词典编写组. 古代汉语词典. 商务印书馆.)
- 《辞源》(修订本): 释义包括“空寂断绝”和“佛教语。谓超脱一切境界”。 (来源:广东、广西、湖南、河南辞源修订组,商务印书馆编辑部编. 辞源(修订本). 商务印书馆.)
经典文献例句佐证:
- 形容环境空寂:
- 南朝梁·江淹《青苔赋》:“遂能崎屈上生,班驳下布,幽流穷泉,绝岫永路。” (虽未直接用“寂绝”,但描绘了类似意境)。
- 唐·李白《铜官山醉后绝句》:“我爱铜官乐,千年未拟还。要须回舞袖,拂尽五松山。寂绝楚水清,悠然吴山闲。” (描绘山水清幽寂静)。
- 形容声音消失:
- 唐·方干《夜听步虚》:“寂绝无踪迹,清吟有性情。” (指步虚歌声停止)。
- 形容超脱境界(佛教/哲学):
- 《周易·系辞上》:“《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 (虽用“寂然”,但“寂绝”常用来形容类似的无思无为、绝对寂静的体道境界)。
- 禅宗典籍中常用“心行处灭,言语道断”来形容不可言说的悟境,与“寂绝”的哲学意蕴相通。 (来源:禅宗各类语录、公案集,如《景德传灯录》、《五灯会元》等)。
“寂绝”一词生动地描绘了物理世界的空寂荒芜、声音的消逝、人事的断绝,更深刻地指向了一种超越世俗纷扰、归于绝对寂静的精神或哲学境界。
网络扩展解释
“寂绝”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包含以下两层含义,其释义和用法在不同语境中有所侧重:
一、基本含义
-
极度的寂静与孤寂
由“寂”(寂静)和“绝”(断绝)组合而成,形容环境或心境处于毫无声息、孤绝无依的状态。例如形容深山幽谷中“鸟道不通,人踪寂绝”,或描述与亲友音信隔绝的“音尘寂绝”。
-
空无所有的虚无感
引申为事物或情感的完全消失、空无所有。如宋代曾巩诗中“贫斋分寂绝”表达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匮乏,鲁迅则用“寂绝又太空”暗指文人徘徊于生死之间的虚无心态。
二、使用场景与文学引用
- 自然描写:多用于刻画荒僻、人迹罕至的景色,如《秋胡变文》中的“涧谷纡回,深溪交结”。
- 情感表达:常见于诗词书信,如何逊《为衡山侯与妇书》以“路迩人遐”抒发离别后的孤寂。
- 哲学隐喻:近现代文学中(如鲁迅)借其表达对人生困境的思考,凸显存在与虚无的张力。
三、语义关联
- 近义词:寂寥、空寂、绝迹(需结合具体语境)。
- 反义词:喧闹、繁华、生机盎然。
如需更深入的古典文献例证或现代用法分析,可参考汉典、沪江词典等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辨理边外必律不剌不到乌江心不死参考读物虿尾银鈎潮鸣电掣驰晖抽膘俶迁祠厘麤略跕屣独贤鹅溪负剑负绳副神经高履官联诡诞不经航运合错鹤侣后式画眉石黄奶蝗蝝湔润僥驳钧天广乐癞葡萄留题马克思列宁主义曼陀林缪种流传末旗谋划目目相觑牧室难上难,难上加难内教跄济千人坑情文并茂齐心合力山峰上进心十八高贤收兑手命收刈霜薤书气停摆通向枉棹贤力献土潇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