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食檗的意思、食檗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食檗的解释

亦作“ 食蘗 ”。亦作“食櫱”。1.服食味苦的黄檗。 唐 薛逢 《与崔况秀才书》:“饮冰励节,食蘗苦心。” 明 刘基 《懊憹歌》:“食檗苦在口,食莲苦在心。”

(2).比喻受辛苦。 唐 令狐楚 《谢赐春衣牙尺状》:“臣实何人,叨居重任,履冰非惧,食蘗为甘。” 唐 白居易 《三年为刺史》诗之二:“三年为刺史,饮冰復食檗。”一本作“ 食蘖 ”。 前蜀 杜光庭 《莫庭乂青城甲申本命周天醮词》:“叨膺宰字,获诣仙山,虽食蘖苦心,饮冰洁己,功应无补,过必彰闻。”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食檗(shí bò)是一个源自古代汉语的复合词,具有特定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以下从汉语词典角度详细解析其含义、用法及文化背景:


一、字义解析

  1. 字义拆分

    • 食:动词,意为“吃、食用”。
    • 檗(bò):名词,指黄檗(亦称“黄柏”),一种落叶乔木,树皮味苦,可入药。

      字面意义:食用黄檗的树皮,引申为“生活清苦”或“处境艰难”。

  2. 引申义

    • 象征清贫与坚韧:因黄檗味苦,“食檗”比喻忍受艰苦的生活,常与“饮冰”连用(如“饮冰食檗”),形容清廉自守、甘于贫苦的品格。
    • 文学意象:多见于诗词,表达文人安贫乐道、坚守节操的精神境界。

二、典籍例证与权威引用

  1. 古代文献用例

    • 唐代白居易《三年为刺史》诗:

      “三年为刺史,饮冰复食檗。”

      此句以“饮冰食檗”自述为官清苦、克己奉公之志。

    • 《本草纲目·木部·檗木》载:

      “檗木味苦,性寒……古人以喻艰辛。”

      说明其药用属性与文化象征的关联。

  2. 词典释义

    • 《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2012)释:

      “食檗,喻生活清苦,如食苦檗。”

    • 《古代汉语词典》(中华书局,2014)注:

      “檗,黄柏树;食檗指处境困苦,亦表心志坚贞。”


三、文化内涵与使用场景


参考文献来源

  1. 《全唐诗》卷四百三十(中华书局点校本)
  2. 李时珍《本草纲目》(人民卫生出版社校注本)
  3.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商务印书馆
  4. 《古代汉语词典》,中华书局

(注:以上文献可通过权威学术数据库如“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ctext.org)或“中国知网”(cnki.net)检索原文。)

网络扩展解释

“食檗”是一个汉语词汇,具有以下含义及用法:

一、基本释义

  1. 服食黄檗
    指食用味苦的黄檗(一种落叶乔木,树皮可入药,味苦)。例如:

    “食檗苦在口,食莲苦在心。”(明·刘基《懊憹歌》)

  2. 比喻受辛苦
    引申为承受生活或精神上的艰辛。例如:

    “饮冰复食檗,三年为刺史。”(唐·白居易《三年为刺史》)


二、出处与用法


三、综合总结

该词既指具体的饮食行为,又隐喻人生境遇的困苦,多用于古代诗文,体现文人以苦自励的精神状态。

别人正在浏览...

埃壤拜毡便便边需兵戟补唇不咸蝉攫杈子粪承槃斥叱舂汲楚剌脣揭齿寒寸介簇叶怠倦帝京东床坦腹蕃阜方舄風后负户抚署榦世拱把冠弁红黑帽湖心煎泪家至户察唧唧哝哝静邃近理巨藩苴茅裂土可丁可卯,可丁可卯儿连六鼇林府临死礼祀榴花马蛭秘术佩笔千夫长悭囊碛路清欢阙然日中为市三角髻山柰食不充肠太古铁利庭右萎枯文瑞下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