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 食不甘味 ”。 三国 魏 曹植 《释愁文》:“坐不安席,食不终味,遑遑汲汲,或憔或悴。”
“食不终味”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shí bù zhōng wèi,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解释如下:
形容因心中忧虑、烦躁或事务繁忙,导致饮食无味、无法安心进食的状态,与“食不甘味”同义。
词义解析
字面指食物未吃完或无法品出味道,实际用于表达因情绪困扰(如焦虑、忧愁)或过度忙碌而影响正常饮食的状态。
出处与典故
最早见于三国时期曹植的《释愁文》:“坐不安席,食不终味,遑遑汲汲,或憔或悴。”,通过描绘心神不宁的状态,强调内心的烦忧。
用法与语境
“得知家人患病后,她连日食不终味,整个人憔悴了许多。”
如需进一步了解,可参考《汉典》《成语词典》等权威来源的详细释义。
食不终味这个词是指食物吃了之后没有满足感,很快就失去了原本的美味或者口感。它形容了一种食物吃不尽兴的感觉,或者人们对食物不再觉得鲜美可口的心理状态。
食不终味这个词的拆分部首为食、不、终、味,其中“食”部首有5个笔画,“不”部首有4个笔画,“终”部首有8个笔画,“味”部首有8个笔画。
“食不终味”这个词来源于古代典籍《庄子·齐物论》:“操肆无厌,腹熊熊,目似朗星,委诸其外,形格劳形。百虑攒心,旦夕忧甚。以是其口腹之欲不能适其道也,故食不终味。” 在繁体字中,“食不终味”保持不变。
古时候,“食不终味”这个词的汉字写法与现在基本相同,没有太大的变化。
1. 吃这种食物就像是食不终味,根本没有任何满足感。
2. 这道菜虽然看上去很美味,但吃起来却是食不终味。
3. 他对生活已经失去了乐趣,感觉整个世界都变得食不终味。
组词:食欲、终极、味道
近义词:食而不知味、食之无味、吃不香
反义词:食之有味、美味可口、可口滋味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