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urn the grass on waste land] 开垦前纵火焚烧杂草
开垦前纵火焚烧杂草。 元 王桢 《农书》卷一:“凡垦闢荒地,春日燎荒。”《新民月报》1952年第2期:“提倡封山育林,禁止烧山燎荒。”
燎荒(liǎo huāng)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农业背景的词汇,指在开垦荒地或耕种前,通过焚烧地表植被(如野草、灌木或作物残茬)来清理土地的行为。该词由“燎”(意为延烧、焚烧)和“荒”(指未开垦或废弃的土地)组合而成,形象描述了这种耕作方式的核心特征。
传统农作方式
在古代农业实践中,燎荒是快速清除地表障碍、利用草木灰补充土壤养分的常见手段。农民常在春季耕种前或秋季收获后焚烧荒地上的植被,以期短期内提高土地肥力并减少病虫害。
生态影响与现代争议
燎荒虽能短期改良土壤,但易引发以下问题:
因此,中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及《森林防火条例》均对野外焚烧行为有严格限制。
替代方案与规范管理
现代农业提倡以机械粉碎、秸秆还田、堆肥发酵等方式替代燎荒,兼顾生态保护与土壤改良。部分地区保留的燎荒活动需在林业或农业部门监管下,采取防火隔离带、分时段焚烧等安全措施。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定义“燎荒”为“烧荒垦地”,强调其开垦目的(商务印书馆,2016)。
农业农村部《秸秆综合利用技术指南》明确推荐秸秆资源化利用,减少露天焚烧(2023年修订版)。
中国科学院《中国生态系统研究》指出燎荒对土壤有机碳的长期损耗效应(科学出版社,2020)。
: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
: 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 秸秆综合利用技术指南. http://www.moa.gov.cn/gk/tzgg_1/tz/202303/t20230315_6423460.htm
: 傅伯杰 等. 中国生态系统研究. 北京:科学出版社,2020. ISBN 978-7-03-065123-8.
“燎荒”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解析:
燎荒(拼音:liǎo huāng)最初指一种农事活动,即在开垦荒地前用火烧掉杂草或害虫,目的是清理土地、便于耕种。这一做法在古代农业中较为常见,例如元代王桢《农书》提到“凡垦闢荒地,春日燎荒”,说明春季烧荒是传统农耕的步骤之一。
在引申义中,燎荒可比喻快速扫除障碍或解决困难。例如形容通过果断行动清除阻碍,类似于“快刀斩乱麻”的意境。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古籍记载或现代法规,可参考《农书》《新民月报》等文献来源。
阿家盎溢败盟百什报请被具迸奔绷索鼈盖子宾校箅子拨慢播散残烈操存长扬车怠马烦传叶淳重赐田村甿错刑代数函数大雪點撥凡徒罚一劝百黄楼获售鉴奥江津骄厉咭咧呱啦旧山稷禼翁劳思赁借离群绿林緑石砚漂疽潜郎期信曲奥扰从山寒水冷社钱摄陷朔塞送意随寓随安摊本贪荣土疆妥确婉转违反卫生丸祥飙戏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