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童养媳的意思、童养媳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童养媳的解释

[a girl taken into the family as a daughter-in-lawtobe;child bride] 从小被婆家领养、等长大再跟这家的儿子结婚的女孩子

详细解释

见“ 童养媳妇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童养媳”是中国传统婚俗中的特殊现象,指旧时家庭收养年幼女孩,待其成年后与自家儿子正式完婚的婚姻形式。该词由“童养”(自幼抚养)与“媳”(儿媳)组合构成,最早可追溯至宋代文献记载,明清时期在贫困地区尤为普遍。

从社会功能角度分析,童养媳制度具有经济互助属性。贫困家庭通过收养女童减少抚养压力,同时为儿子提前解决婚配问题,避免成年后支付高昂彩礼。但这一习俗也衍生出严重的社会问题,童养媳多因原生家庭经济困窘被贩卖,在夫家常遭遇歧视性对待,承担繁重劳动且缺乏教育机会。

现代汉语词典将其定义为“旧时领养人家的小女孩做儿媳妇,等儿子长大后结婚”。该习俗随着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的颁布而废止,法律明确规定禁止童养媳行为。

网络扩展解释

童养媳是中国古代社会中的一种特殊婚姻形式,指将女婴或幼女送至婆家抚养,成年后与婆家儿子正式完婚的女性群体。以下从定义、历史背景、产生原因及社会影响等方面进行综合解析:

一、定义与基本特征

童养媳又称“待年媳”“养媳”,其核心特征是女童自幼被送到未来夫家抚养,成年后直接与男方结婚。这种婚姻形式通常无需传统婚嫁流程,且女方在婆家身份介于养女与准儿媳之间。

二、历史沿革

  1. 起源与雏形
    可追溯至汉代,如汉昭帝皇后上官氏6岁入宫成为12岁皇帝的妻子,被视为早期雏形。
  2. 发展高峰
    明清时期达到顶峰,清代全国35.24%的州县有童养媳记载(1724个州县中561个存在此现象)。

三、产生原因

  1. 经济贫困
    底层家庭为减轻抚养负担,将女儿送出以节省嫁娶开支。
  2. 性别歧视
    受重男轻女观念影响,女性被视为家庭负担。
  3. 宗法制度
    封建家长制将子女物化为私有财产,通过包办婚姻维系家族利益。
  4. 封建迷信
    部分富裕家庭通过“冲喜”为病弱儿子祈福。

四、生活境遇

童养媳在婆家常遭受多重压迫:

五、制度废除

1950年《婚姻法》颁布后,童养媳制度被明令禁止,逐步退出历史舞台。

童养媳制度深刻反映了封建社会的性别压迫与经济剥削本质,其消亡标志着中国社会人权观念的进步。建议通过《中国婚姻史》等专著获取更系统研究。

别人正在浏览...

半除包世臣誖谬毕了漕饟成虫成积城壖城舞乘虚蹈隙彻行臭烘烘,臭烘烘的楚柚搭界调值砥途鹅胰蕃炽軬带繁伙发轫之始妇德咯蹬垢厉官赋挂衣冠孤衾涵潴横梗画布唤做胡羊笺檄奸侠脚爪咭噔咯噔解駮金灯炬焰袂云汗雨霈泽亲遇权词散使厦屋沈坠社宰施报噬齐时雪首职调剂体力脗契忤鳞鲜文小戏小宰羊虾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