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 代都察院公文存档的副本。《清会典事例·都察院十七·史书录书》:“凡红本发钞后,本科别録二通,供史官记注者曰史书,存储科署以备编纂者曰録书。”
“録书”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lù shū,其核心含义在不同语境下有所差异,但主要指向以下两种解释:
根据权威文献记载,“録书”特指清代都察院存档的公文副本。具体指红本(皇帝批阅过的奏章)发钞后,由相关机构誊录两份,其中一份作为存档备案的副本,称为“録书”。这一用法在《清会典事例》中有明确记载,属于历史行政术语(、5、6均提及此释义)。
在非专业语境中,“録书”可拆解为“録”(记录、抄写)与“书”(文字、书籍),组合后引申为对书籍内容的记录或整理,例如摘抄要点、编纂成册等(提出此解释,但未见于权威典籍)。
建议在学术或历史研究中优先采用第一种释义,日常语境中可根据需要选择广义解释。
「録书」是一个汉字词,由「録」和「书」组成。它的部首是「金」和「言」。
「録」的部首是「金」,它有十五个笔画。它的意思是记录、记载。在古时的汉字写法中,「録」是由「金」和「呂」组成,形状像一把刻字的刀。
「书」的部首是「言」,它有四个笔画。它的意思是文字、书籍。在古时的汉字写法中,「书」是由「迂」和「口」组成,形状像一个人从嘴巴说话的样子。
「録书」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最早出现在《晋书·王衍传》这本古代文献中。它的意思是记录下来的书籍,指的是被记载、记录下来的著作。
在繁体字中,「録书」的写法为「錄書」。繁体字通常在台湾、香港、澳门等地使用。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録书」的写法稍有不同。「録」的刀旁有一个额外的横画,而「书」的「迂」部分则是由两个竖画组成。
以下是一些关于「録书」的例句:
1. 学者们正在研究这些古代「録书」,以了解古代文化。
2. 这本「録书」记录了古代的历史事件和传说。
一些与「録书」相关的组词有「録音」(记录声音)、「録像」(记录影像)等。
与「録书」意义相近的词语包括「记载」、「记录」等。
与「録书」意义相反的词语包括「删除」、「擦除」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