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螺髻梵志的意思、螺髻梵志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螺髻梵志的解释

相传古 印度 梵天王 留顶发,结成螺形,称为螺髻。梵志多效作螺髻,故称螺髻梵志,或称编发梵志。梵志,古 印度 “外道”出家者的通称。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摩揭陀国下》:“如来初来证佛果,知 摩揭陁国 人心渴仰,受 频毗婆罗王 请,於晨朝时,着衣持鉢,与千比丘左右围绕,皆是耆旧螺髻梵志,慕法染衣,前后羽从,入 王舍城 。”参阅《象头精舍经》《伽耶山顶经》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螺髻梵志,是佛教经典中记载的一位具有特定形象和思想背景的修行者。其名称可从汉语词义和佛教文化背景两方面解析:

  1. 词义拆解

    • 螺髻: 指其发髻形状如螺。在古印度,不同教派或修行者常以特定发型作为身份标识。“螺髻”即盘绕如螺壳状的髻,是当时部分修行者的典型发式特征。这种发髻样式在佛教艺术(如敦煌壁画、佛像)中亦可见于菩萨或天众形象(如释迦牟尼佛头顶的“肉髻”有时也作螺状),但用于“梵志”则更强调其外道身份的标志性装扮。
    • 梵志: 汉语中,“梵”指清净、离欲,“志”指心意、志向。合称“梵志”,在古印度文化语境中,原指“志求梵天之人”,后泛指一切外道的出家修行者,特指婆罗门教的修行人或追求精神解脱的隐士、沙门。他们通常奉行苦行、祭祀或哲学思辨,寻求解脱轮回之道,但其见解未必符合佛教正见。
  2. 佛教语境中的身份与典故 螺髻梵志最著名的记载见于佛教论典《大智度论》(卷十二、卷二十六等)。他是佛陀时代的一位外道修行者(非佛教徒),以其独特的螺状发髻为标志。其核心特点是执着于“空”见。

    • 核心思想: 螺髻梵志主张“一切法无所有、空”,看似与佛教“空”义相似,实则偏执一端。他否定因果、业报、善恶、佛法的实在性,堕入“恶取空”或“断灭空”的邪见。认为既然一切皆空,则行善作恶无差别,修行证果也无意义。
    • 佛陀的教化: 佛陀为破斥其邪见,以“二谛”(真谛、俗谛)之理进行开导。指出螺髻梵志只知“真谛”(诸法性空),却不明“俗谛”(缘起假有)。佛陀通过比喻(如弹指发声)说明,虽诸法性空,但因果作用宛然存在(缘起有),不可偏废。执着于“空”而否定“有”,如同畏空而舍井不饮,是极大的谬误。佛陀的教导使螺髻梵志认识到自己的偏执,最终放弃邪见,皈依佛法。
  3. 象征意义 在佛教文化中,“螺髻梵志”已成为一个典型符号,代表:

    • 对“空”义的误解者: 警示学人避免堕入否定因果、断灭一切的顽空、恶空。
    • 外道邪见的代表: 象征执着于片面知见、未能通达佛法中道(不落“有”“无”两边)的修行误区。
    • 佛陀智慧的彰显: 其被教化的故事突显了佛陀善巧方便、破邪显正的智慧。

参考来源:

网络扩展解释

“螺髻梵志”是一个源自佛教文化的专有名词,具体解释如下:

发音与基本含义


梵志的定义

梵志(fàn zhì)指古印度婆罗门教或其他非佛教的出家修行者,佛教经典中常称其为“外道”,即与佛教教义不同的修行者。


历史文献记载

唐代玄奘在《大唐西域记·摩揭陀国下》中提到,佛陀成道后,曾与“螺髻梵志”一同进入王舍城,说明这一群体在当时有一定影响力。


文化意义

螺髻梵志的形象反映了古印度宗教文化的多样性,也体现了佛教与其他修行派别的互动。其发型不仅是身份象征,也可能与修行仪轨或神话传说相关。

如需进一步了解,可参考《大唐西域记》或印度宗教史相关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安分守理搬唆必恭必敬冰消雪释抄斩车赋成均监城壖舂谷疵愆大忙季节淡飰砀瑞大杖则走房乐方任法执簠簋不饬皓兽河堑合宅宏休驩尝皇化黄徼懽快绘本谏纸醮文介独洁慤进逼进船鲸吸攫腾距骨魁颀乐善不倦良好僚旧卢纶玫瑰露木牌鸟帑牛矶攀高接贵盘验钱刀千驷毬门三泖时家泝遡讨彩体态维生伪易温瑜渥绛涍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