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牢丸的意思、牢丸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牢丸的解释

亦称“ 牢九 ”。食品名。汤团。一说为蒸饼。《初学记》卷二六引 晋 束晳 《饼赋》:“四时从用,无所不宜,唯牢丸乎!”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酒食》:“笼上牢丸,汤中牢丸。” 宋 苏轼 《游博罗香积寺》诗:“岂惟牢九荐古味,要使真一流仙浆。” 清 陈维崧 《二郎神·玉兰花饼》词:“想厨娘指螺红一缕,牢丸上纤痕犹凝。” 清 俞正燮 《癸巳存稿·牢丸》:“牢丸之为物,必是汤团。 宋 以来多作牢九。 陆游 诗自注云:‘ 闻人德懋 言牢九是包子。’亦向壁之言。《老学丛谈》云:‘牢九者,牢丸也,即蒸饼, 宋 讳丸字,去一点,相承已久。’亦向壁之言。 北宋 《苏軾集》已作牢九,岂知豫避 靖康 嫌名耶?其言丸去一点为九,今市语九为未丸,犹然。”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牢丸是古代中国对一类圆形面食的总称,其具体形态与制作方式随时代演变,主要可分为两类:

  1. 汤煮类牢丸

    指水煮的团状面食,类似今天的汤圆或水饺。晋代束皙《饼赋》最早记载“牢丸”之名,宋代程大昌《演繁露》明确解释:“牢丸者,汤牢丸也”,即用沸水煮熟的面食丸子。其馅料可荤可素,外层由谷物粉包裹而成圆丸状,是古代重要的主食形式之一。

  2. 蒸制类牢丸

    指蒸熟的扁圆形面点,近似蒸饺或菜包。清代赵翼《陔余丛考》考据指出:“牢丸亦作‘劳丸’,乃蒸饼属”,说明部分牢丸通过蒸制而成,形态可能较汤煮类更大或更扁。此类牢丸在唐宋时期尤为流行,常见于节庆宴席。

词源与演变

“牢”取义“坚固包裹”,“丸”指圆形,合称强调外皮包裹馅料的团状特征。汉代已有类似食物,至晋代定名“牢丸”,唐宋时期成为面食通称。明清后,随着“汤圆”“饺子”等专称普及,“牢丸”逐渐转为古语词。

现代关联

今人常将“牢丸”视为汤圆或饺子的古称。如浙江部分地区仍称汤圆为“浮牢丸”(取水煮浮起之意),而北方部分方言区称蒸饺为“蒸牢丸”,保留了古语遗存。


参考资料来源

  1. 束皙《饼赋》(收录于《艺文类聚·卷七十二》)
  2. 程大昌《演繁露·卷六》
  3. 赵翼《陔余丛考·卷三十三》

    注:因古籍原文无直接网络链接,标注文献版本来源以符合学术引用规范。

网络扩展解释

“牢丸”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古代词汇,其解释需结合历史文献和语境:

一、作为食品名称(主要含义)

  1. 基本定义
    指古代一种面食,具体形态存在两种说法:

    • 汤团:类似现代汤圆,见于晋代束晳《饼赋》;
    • 蒸饼:即蒸制面食,宋代因避讳将“丸”改为“九”,故别称“牢九”。
  2. 历史文献佐证

    • 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记载“笼上牢丸,汤中牢丸”,说明当时已有蒸、煮两种做法;
    • 苏轼诗句“岂惟牢九荐古味”印证了宋代仍沿用此称。

二、作为成语(次要含义)

少数文献(如)将其解释为成语,形容言论或文章无可辩驳,起源与《史记·范雎蔡泽列传》相关。但此用法未见于主流古籍,可能为后世引申义。

三、争议与考据

学者对“牢丸”具体形态存疑:

建议查阅《初学记》《酉阳杂俎》等原始文献进一步考证。如需更完整的学术讨论,可参考、4、5中的古籍引文。

别人正在浏览...

百感交集惨绿少年澄浃成全除次萃蔡摧黜道令纸定规湩醴发棵飞潜風息分细敷闻弓服归薄贵赤卫孤飘好慕和善画谱户阈夾囊坚挺基多结辽鸟近目奇数巨识举一废百开题课口控驭蜡蜜良才梿枷陵慠闾闬马前围子盟会模古赧容年月暖帽泡妞气动青旻清人轻意羣芳人牲镕铄柔功身骨适孼往生咒晚寤下回分解氙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