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事功之学的意思、事功之学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事功之学的解释

南宋 时期反理学的思想。主要代表人物有 叶适 陈亮 等人。他们承认“道”存在于事物之中,为学注重实际功用和效果,反对理学家讳言功利和空谈心性命理。这种思想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事功之学是中国思想史中的重要概念,特指以实际功效和社会效用为核心的学术思想体系。以下是基于汉语词典及学术视角的详细解释:

一、词典释义与思想内核

  1. 核心定义

    “事功”指通过具体实践取得的实际成效,“事功之学”强调学问需服务于社会现实,追求经世致用。如《汉语大词典》释为:“注重实际功效的学问,与空谈性理相对”。

  2. 哲学对立面

    与宋明理学“心性之学”形成对比:事功之学主张“义利统一”,认为道德需通过实践效果检验(如永嘉学派叶适言:“善为国者,务实而不务虚”);心性之学则侧重内在道德修养。

二、历史源流与学派代表

  1. 南宋永嘉学派

    叶适、陈亮为代表,批判理学空谈,提出:“功到成处,便是有德”(陈亮《龙川文集》),主张改革田制、兵制以富国强兵。

  2. 清代实学发展

    顾炎武“经学即理学”、颜元“习行经济”思想继承事功传统,倡导“实习、实行、实用”的治学方法(《习斋记余》)。

三、近现代诠释与理论延伸

  1. 梁启超的改造

    在《新民说》中提出“淬厉其所本有,采补其所本无”,主张吸收事功精神以推动社会变革。

  2. 当代学术阐释

    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指出,事功之学体现“中国智识分子重视社会事业之积极精神”,为传统文化中的实用理性代表。


事功之学与心性之学的对比

维度 事功之学 心性之学
核心目标 社会实效(富国强兵) 道德完善(存天理灭人欲)
方法论 实证考察、制度改良 内省修身、义理辨析
义利观 义利统一(“利者义之和”) 重义轻利(“君子喻于义”)
代表文献 《习学记言》《龙川文集》 《近思录》《传习录》

学术来源参考

  1. 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 上海辞书出版社.
  2. 葛兆光. 《中国思想史》. 复旦大学出版社.
  3. 叶适. 《习学记言序目》. 中华书局点校本.
  4. 陈亮. 《陈亮集》. 中华书局.
  5. 梁启超. 《饮冰室合集》. 中华书局.
  6. 钱穆. 《国史大纲》. 商务印书馆.

网络扩展解释

事功之学是中国南宋时期形成的一种学术思想流派,强调实际功用和现实效果,反对空谈伦理道德。以下是详细解释:

  1. 核心主张
    事功之学认为“道”存在于具体事物中,主张学问应关注现实问题,注重实践效果。代表人物叶适、陈亮等提出“义利统一”观点,反对理学将道德与功利对立。

  2. 与理学的对立
    该学派批评理学家空谈心性命理,讳言实际功利,认为脱离实践的道德追求无益于国计民生。这种思想也被称为“功利之学”。

  3. 历史影响
    作为永嘉学派和永康学派的核心理论,事功之学推动了南宋务实学风的发展,对后世经世致用思想有重要启发。

  4. 现代延伸
    现代语境中,该词也用于形容注重实际行动和成果的务实精神,强调通过实践取得实际成效。

提示:以上内容综合了多个权威来源,完整信息可参考汉典、搜狗百科等平台。

别人正在浏览...

谤词包篚抱角牀悲楚便文不来财费猜疑唱机朝寺丑恶创谋出职打颤得未曾有凡歌抚躬自问高高在上桂圆韩海苏潮画兴扈鲁脚跟街谈巷语竞渡谨始举国若狂刊人款接鹍化阔狭老农厉虐陋识美器梦说梦熊罴沔沔苗脉佩袋胚叶剽薄劈脸皮硝披亚诺铅玻璃墙垣衾裯倾吐青雾撒开森鲜深不可测射艺事半功百饰説司民淘换旺壮威信扫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