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棰杖的意思、棰杖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棰杖的解释

犹棍棒。《后汉书·列女传·董祀妻》:“或便加棰杖,毒痛参并下。”


箠杖:1.棍棒。 汉 王充 《论衡·订鬼》:“病者因剧身体痛,则谓鬼持箠杖殴击之。”

(2).用棍棒拷打。 元 刘祁 《归潜志》卷八:“ 兴定 初, 朮虎高琪 为相,恶士大夫,有罪輒以军储论,加箠杖。” 明 张居正 《乞宥言官疏》:“荷蒙圣慈俯从,曲赐宽宥,免其箠杖,天下莫不称仁焉。”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棰杖”为古代汉语复合词,由“棰”与“杖”两个独立名词组合而成。根据《汉语大词典》解释,“棰”读作chuí,本义为短木棍或木制击打工具,《说文解字》记载其“击马杖也”,早期专指驱赶牛马的器具,后延伸为刑具。而“杖”读作zhàng,原指可支撑行走的木棍,《礼记·曲礼》郑玄注称“五十杖于家”,后演变为官府施行体罚的刑具[来源1][来源2]。

该词在汉代文献中常见组合使用,《汉书·刑法志》记载“棰长五尺,其本大一寸;杖以竹为之”,表明二者在汉代已形成规范的刑具制式。唐代杜佑《通典·刑制》详述“棰杖之制”包含材质、尺寸、击打部位等执行细则,说明其作为法定刑罚工具的制度化特征[来源3]。

从文化内涵分析,“棰杖”承载着古代律令体系的等级观念:《周礼·秋官》规定“大罪扑之以杖,小罪谴之以棰”,折射出根据罪行轻重匹配不同刑具的司法逻辑。北宋沈括《梦溪笔谈》特别记载了刑具形制改革,印证该器具在司法实践中的实际应用[来源4]。

现代语言学家王力在《古代汉语常识》中指出,“棰杖”作为历史词汇,其语义场已缩小至专业史学研究范畴,日常语境中多拆分为单字使用[来源5]。

网络扩展解释

“棰杖”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为chuí zhàng,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一、基本释义

  1. 棍棒
    指短木棍或类似棍棒的器物,常用于古代刑罚或日常工具。例如《后汉书》提到“或便加棰杖,毒痛参并下”,此处“棰杖”即指棍棒类刑具。

  2. 拷打行为
    引申为用棍棒实施杖刑或殴打。如元代文献记载“有罪輒以军储论,加箠杖”,强调其作为刑罚手段的功能。


二、字源解析


三、文献例证

  1. 《论衡·订鬼》:
    “病者因剧身体痛,则谓鬼持棰杖殴击之”,此处“棰杖”描述鬼怪持棍棒攻击的意象。
  2. 《归潜志》:
    元代记载官员滥用“箠杖”拷打士大夫,体现其作为刑罚工具的残酷性。

四、相关扩展

如需进一步查阅文献原文或详细字义,可参考汉典等权威来源(如、4)。

别人正在浏览...

哀愁白纻辞杯渡松比伍布裘不弱承授驰走丑劣道爱店主遏勃饭时浮浇釜鱼皋繇高烛根实拱璧公私分明横磨黄钟调浑元祸在旦夕教顺截镫留鞭劫掠集录镜清快讯里谒卖舌默祷耐事飘扬前缀七长八短七卿气体睿想入幸赏知诗癖霜镜顺路送令田间跳龙门通明殿驼钮晚谷文思院五云下笔千言夏潦相干香椀笑傲肖神小媳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