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犹棍棒。《后汉书·列女传·董祀妻》:“或便加棰杖,毒痛参并下。”
箠杖:1.棍棒。 汉 王充 《论衡·订鬼》:“病者因剧身体痛,则谓鬼持箠杖殴击之。”
(2).用棍棒拷打。 元 刘祁 《归潜志》卷八:“ 兴定 初, 朮虎高琪 为相,恶士大夫,有罪輒以军储论,加箠杖。” 明 张居正 《乞宥言官疏》:“荷蒙圣慈俯从,曲赐宽宥,免其箠杖,天下莫不称仁焉。”
“棰杖”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为chuí zhàng,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棍棒
指短木棍或类似棍棒的器物,常用于古代刑罚或日常工具。例如《后汉书》提到“或便加棰杖,毒痛参并下”,此处“棰杖”即指棍棒类刑具。
拷打行为
引申为用棍棒实施杖刑或殴打。如元代文献记载“有罪輒以军储论,加箠杖”,强调其作为刑罚手段的功能。
“棰”(chuí):
本义为短木棍(形声字,从木),如《庄子·天下》中“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后衍生出“用棍击打”的含义,如“笞棰暴国”。
“杖”(zhàng):
原指手杖或棍棒,如“扶杖而行”,后也指刑具,如“杖刑”。
如需进一步查阅文献原文或详细字义,可参考汉典等权威来源(如、4)。
棰杖(chuí zhàng)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指用来打击或鞭打的长棍子或鞭子。该词的拆分部首是木(mù)和长(cháng),共有10个笔画。
根据语言学家的研究,"棰"的本义是用树枝做成的打击工具,源于古代的十种刑罚之一。在古代汉字中,"棰"和现代汉字中的"捶"曾是同一个字。而“杖”则是指用来打击或赶打的长棍。两者合在一起组成了现代汉字“棰杖”。繁体字中,棰杖是「槌」+「杖」。
在古代,"棰"的字形是由一个木字旁边加上另一个字形类似于"對"或"追"的形状构成,象征着追击或打击的意义。"杖"在古时的字形中,上面是"木",下面是类似于"义"的形状,表示以木为基础的仁义之物。
1. 王老师用棰杖敲打着桌子,吓得学生们一个个屏住了呼吸。
2. 农夫用棰杖抽打地上的茄子,以除去尘土。
相关词语:鞭打、鞭笞、责打、毒打、锤击、敲打
棍棒、鞭子
保护、抚摸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