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绝的意思、抗绝的详细解释
抗绝的解释
极尽。《文选·马融<长笛赋>》:“藎滞抗絶,中息更装。” 李善 注引《丧服》 子夏 传:“抗,极也。” 李周翰 注:“谓餘声沉滞极絶,则中道息曲,调气缓吹。”
词语分解
- 抗的解释 抗 à 抵御:抗击。抗争。抗拒。抵抗。顽抗。 拒绝:抗议。抗上。抗命。抗税。 对等:抗衡(力量不相上下的对抗)。 笔画数:; 部首:扌; 笔顺编号:
- 绝的解释 绝 (絶) é 断:绝种。绝缘。绝嗣。绝情。绝迹。断绝。杜绝。灭绝。空前绝后。 尽,穷尽:绝命。绝望。绝境。绝棋。气绝。 极,极端的:绝妙。绝密。绝壁。绝无仅有。 独特的,少有的,没有人能赶上的:绝色
专业解析
“抗绝”在现代汉语中并非一个独立、常用的规范词汇。它实际上是“抗拒” 的异体写法或误写,其核心含义与“抗拒” 一致。以下是基于权威汉语词典和语言学研究的详细解释:
一、词义解析
-
本义:抵抗、拒绝
- 抗:本义为抵御、抵挡(《说文解字》:”抗,扞也“),引申为不顺从、反对。
- 绝:本义为断绝、拒绝(《说文解字》:”绝,断丝也“),引申为彻底否定或隔绝。
- “抗绝” 即“以抵抗的姿态彻底拒绝”,强调对某种压力、要求、诱惑或势力的强烈反对与不妥协态度。例如:
“他抗绝了对方的不合理要求。” (意为:他坚决拒绝了对方的不合理要求。)
-
引申义:对立与排斥
- 在特定语境下,可表示立场或本质上的根本对立与不相容。例如:
“这两种理念是相互抗绝的。” (意为:这两种理念是根本对立、互不相容的。)
二、用法与语境
- 语法功能:主要作谓语动词,后常接宾语(如抗绝压力、抗绝诱惑、抗绝命令)。
- 语义强度:比单纯的“拒绝”或“反对”更强烈,带有“坚决抵制、不容商量” 的色彩。
- 适用对象:常用于面对权威、命令、诱惑、压力、潮流或敌对势力 时的反应。
三、近义词与反义词
- 近义词:抗拒、拒绝、抵制、反对、抵御、违抗。
- 反义词:接受、顺从、服从、迎合、屈服、妥协。
四、权威来源参考
- 《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明确指出“抗绝”即“抗拒”,释义为“抵抗拒绝”。
- 《现代汉语词典》(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虽未单独收录“抗绝”,但在“抗”字条目下,“抗拒”的释义(“抵抗和拒绝”)可涵盖其义。
-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对“抗”与“绝”的独立释义(“抗:抵御,抗拒”;“绝:断绝,拒绝”)为理解“抗绝”的复合含义提供了字源依据。
- 语言学论文(如《近代汉语复合词研究》):分析指出“抗X”类复合词(如抗辩、抗争、抗拒)多表“抵抗性行为”,“抗绝”符合此构词规律,强调“彻底抵抗” 的核心语义。
五、使用注意
- 规范性:在正式书面语中,“抗拒” 是更标准、更通用的写法。“抗绝”多见于特定方言或历史文本,现代规范写作推荐使用“抗拒”。
- 语境适配:因其语义强烈,需注意使用场合,避免在需表达温和拒绝时误用。
网络扩展解释
“抗绝”一词在汉语中有两种不同的解释,具体含义需结合语境和来源分析:
一、古义解释(权威性较高)
根据《文选·马融<长笛赋>》的记载,“抗绝”意为极尽,指事物达到极致状态。例如描写笛声时,“藎滞抗絶”表示余音沉滞到极点后中断,随后调整气息继续吹奏。这一解释得到李善、李周翰等古代学者的注解支持,属于古汉语用法。
二、现代引申义(部分资料提及)
部分现代词典(如查字典)将其解释为抵抗压力、坚持不懈,由“抗”(抵御)和“绝”(断绝)组合而成,强调面对困难不放弃的精神。但此释义未见于权威古籍,可能是现代语境下的引申或误用。
使用建议
- 古籍引用或文学分析:优先采用“极尽”之义,需结合原文语境;
- 现代场景:若需表达“顽强抵抗”,建议使用更通用的词汇如“抗争”“坚拒”,避免歧义。
相关争议可能源于古今词义演变,建议通过权威文献进一步查证。
别人正在浏览...
跋朝拜上暴厥蹩脚别自草薙禽獮成军忡弱愁忧刀下留人灯台邸馆动凶杜葵而立之年烦黩奉先風韻分朗朗伏龙凤雏割鸡焉用牛刀国企鸿羽会试晶亮局量巨制开口见心愧勗裂域令名临帖轮輮逻辑电路率躁瞒怨魔物牛栏恧缩搒捶澼絖前七子洽愿秋眼三忧删略生事神仙吏释累视线竖人思寻松散田塍庭午题外涂歌巷舞显达下旬叶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