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栗烈的意思、栗烈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栗烈的解释

凛冽。形容严寒。栗,通“ 凓 ”。《诗·豳风·七月》:“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 朱熹 集传:“觱发,风寒也;栗烈,气寒也。” 宋 范成大 《思佛亭晓望》诗:“栗烈刚风刮病眸,登临何啻缓千忧。” 清 倪承茂 《苦寒行》:“ 燕山 九月即飞雪,玄冬寒气更栗烈。”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栗烈"是一个古汉语词汇,现代汉语中已较少使用,其核心含义指寒冷刺骨、凛冽逼人的状态。以下是基于权威汉语工具书和古籍文献的详细解释:


一、本义解析

栗烈形容极其寒冷,多指寒风刺骨或严寒侵袭的体感。该词属叠韵联绵词,通过音韵强化寒冷程度,常见于先秦至汉代的文献。

例证:

《诗经·豳风·七月》:"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 (汉代郑玄注:"栗烈,寒气也。")

此处"栗烈"与"觱发"(寒风呼啸声)并列,描写严冬寒风凛冽、百姓缺衣少穿的困苦。


二、词源与演变

  1. 语源关联:

    "栗"通"凓",《说文解字》释"凓"为"寒也";"烈"有"猛烈、强烈"义,二字组合强调寒气的酷烈性。

  2. 引申用法:

    后世文学中偶见引申为肃杀、严峻的氛围,如宋代诗词以"栗烈"隐喻环境严酷(例:王禹偁《感流亡》"况当栗烈节,冻手足僵皴")。


三、现代工具书释义

权威词典均收录该词,释义高度一致:


四、古今用法对比

特征 古代用法 现代使用场景
频率 常见于先秦两汉诗文 仅存于古籍研究或文学引用
语境 多描写自然气候与民生艰辛 偶见于仿古修辞或学术讨论
替代词 凛冽、严寒、酷寒 寒冷、刺骨、冰冷

参考文献

  1. 《诗经注析》(程俊英、蒋见元注,中华书局,2017)
  2.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上海辞书出版社)
  3.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3)

(注:因古籍原文无直接网络链接,参考文献标注纸质权威版本;现代工具书可通过官方数据库如"中国知网"检索验证。)

网络扩展解释

“栗烈”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用于形容严寒、凛冽的气候状态。以下是详细解释:

  1. 基本释义
    该词由“栗”和“烈”组成,其中“栗”通“凓”(寒冷),“烈”在此处强调程度的强烈,合指极度的寒冷。例如《诗经·豳风·七月》中“二之日栗烈”即描述冬季的酷寒。

  2. 文献出处与用法

    • 最早见于《诗经·豳风·七月》:“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朱熹注解为“觱发,风寒也;栗烈,气寒也”。
    • 宋代范成大《思佛亭晓望》诗:“栗烈刚风刮病眸,登临何啻缓千忧”,清代诗词中也有类似用法。
  3. 字形与结构
    “栗烈”二字均为上下结构,拼音为lì liè,注音符号为ㄌㄧˋ ㄌㄧㄝˋ。

  4. 同义与关联词
    部分文献提到“栗烈”也作“栗冽”(如),但多数典籍以“栗烈”为标准写法,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

总结来看,“栗烈”是古汉语中描述严寒的典型词汇,常见于诗词与经典文献,强调寒冷刺骨的气候特征。

别人正在浏览...

敖言鞭辟别外不一会儿彩章长图陈公博丛丛达士大宛马电子秤睇观定閲断虵恶相发家致富供顿诟谇谣诼谷笔龟绳国库券害政汗漫游横锯面家败人亡检质藠头枷项洁身累行节整鸡肋精诣慷惋靠把生卡其氪灯灵鉴陵掩落星石盟书杪杪蜜筩南客逆定理派力司骈兴错出颇奈七国请愆沁园秋举三极上圈套赏新擅势省头香史无前例桃梗威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