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象簟的意思、象簟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象簟的解释

象牙制作的席子。《文选·左思<吴都赋>》:“桃笙象簟。” 刘逵 注:“桃笙,桃枝簟也。 吴 人谓簟为笙。又折象牙以为簟也。” 南朝 梁 何逊 《七召·声色》:“牀披象簟,户垂罗荐。” 清 厉鹗 《题新修云林寺图为巨涛和尚作一百韵》:“凉轩凄象簟,燠馆熨貂茵。”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象簟”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基本含义为象牙制作的席子,常见于文献或文学作品中,多用于形容奢华的生活器具。

详细解析:

  1. 词义构成

    • “象”指象牙,“簟”指竹席或泛指席子,合称即“象牙席”。这类席子材质珍贵,在古代是身份地位的象征,多见于贵族或富庶阶层的居所。
  2. 历史文献例证

    • 《文选·左思〈吴都赋〉》提到“桃笙象簟”,刘逵注释:“吴人谓簟为笙,又折象牙以为簟也”,说明古代吴地有以象牙制席的工艺。
    • 南朝梁何逊《七召·声色》用“牀披象簟”描写奢华场景;清代厉鹗诗句“凉轩凄象簟”则借物抒怀,体现文学意象的延续性。
  3. 文化背景
    象牙席制作工艺复杂,需将象牙劈丝编织,因耗费巨大而逐渐失传。这类物品不仅是实用器具,更承载了古代工艺与审美的价值。

补充说明:

现代汉语中“象簟”已不常用,多出现在古籍或相关研究中。如需进一步了解古代器物文化,可查阅《吴都赋》等文献原文或工艺史资料。

网络扩展解释二

《象簟》的意思

《象簟》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词语。《象》表示“象牙”,《簟》指的是“竹席”或“蒲团”。因此,《象簟》的意思可以解读为用象牙制成的竹席或蒲团。

拆分部首和笔画

《象簟》由两个部首组成,分别是“⺧”(象)和“⺮”(竹)。其中,“⺧”表示象牙的部首,“⺮”表示竹的部首。

《象》的笔画数为12,拆分为“⺧”和“相”两个部分。“⺧”部分用3画,“相”部分用9画。

《簟》的笔画数为17,拆分为“⺮”和“眘”两个部分。“⺮”部分用6画,“眘”部分用11画。

来源和繁体

《象簟》是一个古代词语,它最早出现在《诗经·郑风·褰裳》中的一句诗:“象箪象箪,我将与女宁饥。”根据字形推测,《象簟》应该是古人用象牙制成的竹席或蒲团。

在繁体字中,《象簟》的写法保持不变。

古时候汉字写法

古时候,《象簟》的写法可能与现代略有不同。根据《说文解字》的记载,古代的象的字形是“⺧”,表示象牙。而簟的字形为“⺮目”(目在竹的上方,表示该字与竹相关),这与现代的写法有一些差异。

例句

1. 他的卧室里铺着一张象簟,给人一种古典的感觉。

2. 在古代,贵族们常常使用象簟作为床上用品。

组词

1. 簟子:指的是一种竹制的席子,通常用来铺在榻榻米床上。

2. 象牙:指的是象牙的意思,即象的牙齿。

3. 蒲团:指的是用蒲草编制而成的坐垫或席子。

近义词

近义词有:竹席、竹床、竹蒲团。

反义词

反义词有:棉被、床垫。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