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象箾的意思、象箾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象箾的解释

传说中 周文王 时代的乐舞。《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见舞《象箾》《南籥》者,曰:‘美哉!犹有憾。’” 杜预 注:“《象箾》,舞所执;《南籥》,以籥舞也。皆 文王 之乐。” 孔颖达 疏:“ 杜 云‘皆 文王 之乐’,则《象箾》《南籥》各是一舞。《南籥》既是文舞,则《象箾》当是武舞也。” 章炳麟 《訄书·辨乐》:“及其动容以象功德,若古之为《韶》《濩》《象箾》者,待事而作,於生民不为亟,其成性易俗,各视其方面而异齐。”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象箾是汉语中的古语词,特指古代乐舞中用象牙装饰的舞竿,为周代“文舞”的重要道具。其核心含义与礼乐文化密切相关,以下从形制、功能及文献依据三方面详解:


一、形制与功能

  1. 材质与形制

    以象牙为饰的长竿,长度约六尺(据《周礼》推算),用于宫廷雅舞。舞者执之而舞,动作舒缓庄重,属“文舞”道具,与执盾斧的“武舞”(如干戚)相对。

  2. 礼乐功能

    用于祭祀、宴飨等仪式,象征王权礼制。《周礼·春官》载其属“旄舞”一类,与羽舞、干舞等并列为周代“六小舞”,具有“以舞教国子”的教化作用。


二、文献依据与权威考释

  1. 经典文献记载

    • 《周礼·春官·乐师》:“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凡舞,有帗舞,有羽舞,有皇舞,有旄舞,有干舞,有人舞。”郑玄注:“旄舞,持旄牛尾以舞……或曰:旄舞者,氂牛之尾。”后儒考“旄舞”含执象箾之舞。
    • 《春秋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载季札观周乐:“见舞《象箾》《南籥》者。”杜预注:“象箾,舞所执;南籥,以籥舞也。”印证其用于《大武》乐章。
  2. 古代注疏考订

    清代孙诒让《周礼正义》引金鹗考:“象箾,盖以象牙饰竿,执之以舞。”指出其材质与礼仪属性。《礼记·明堂位》疏亦云:“象箾,象武舞所执之箾”,强调其与武舞道具的区分。


三、文化内涵

象箾作为礼器,承载“以象德”的象征意义:


参考资料

  1. 《周礼注疏》(中华书局点校本)
  2. 《春秋左传正义》(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
  3. 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版)
  4. 国家图书馆“中华古籍资源库”《礼记·明堂位》疏(访问链接

(注:文献链接为国家图书馆公开古籍资源,可检索对应书目。)

网络扩展解释

“象箾”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需结合具体语境分析:

  1. 基本释义

    • 象:通常指大象,但在古代可引申为象牙材质或象征性符号。
    • 箾(shuò):古同“矟”,指长矛;另指古代舞者所持的竿状道具,或击物声。
  2. 组合词义推测

    • 礼乐用具:可能指周代雅乐中的文舞道具,如《史记·乐书》提及的“持箭而舞”,推测为象牙装饰的竿状物,用于指挥舞蹈节奏。
    • 乐舞名称:或指周代《大武》类乐舞,舞者执“象箾”(象牙竿)与“南籥”(竹制乐器)配合表演,象征文德。
  3. 其他可能

    • 若从“箾”的击打含义延伸,或指象牙材质的敲击乐器部件,但此用法较罕见。

由于该词属生僻古语,未见于常规词典,建议结合具体文献(如《周礼》《史记》)上下文进一步考证。若涉及学术研究,可查阅《汉语大词典》或考古资料中的礼乐器具记载。

别人正在浏览...

败句暴纵冰桶挑战不絶如发布义灿艳大幻丹丘生大足得意不宜再往定心骨,定心骨儿洱河膏羶过虑害寇骇浪惊涛嗥鸣画墁回说虎列拉绛帕头简习阶由极览鯨騫金鱼草居不重席刊定控地宽肆拦障脸道立国安邦利事鹿币沦波碌青马铃瓜眇恠灭拂怕臊评泊牝牡骊黄潜浮亲身羣雌粥粥鸲鹆眼商民绳坐设身处地轼怒蛙守睛首位调制土圜推伏无点衔悲逍摇夏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