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 朝皇帝 理宗 、 度宗 的并称。 明 郑真 《题跋杂识·录乡先生黄东发两朝政要》:“ 理 度 两朝,则公在史馆。” 明 陶宗仪 《辍耕录·邓山房》:“﹝ 邓山房 ﹞ 绵州 人,在 宋 季为道士,时斋法已精,际遇 理 度 两朝。”
“理度”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低,其含义需结合古代文献语境理解。根据权威汉语工具书及古籍用例,其核心释义可归纳为以下两点:
指法律、制度所依据的原理和具体规范尺度,强调社会规则的客观标准。
古籍例证:
《汉书·刑法志》载:“法者,治之正也,所以禁暴而卫善人也……理度 之心,民之所由生也。”
此处“理度”指法律的根本原则和具体度量标准,是治理国家的依据。来源参见《汉书》卷二十三·刑法志第三。
引申为符合伦理或客观规律的准则,用于评价行为或思想的合理性。
古籍例证:
宋代朱熹《朱子语类》云:“凡事须循个理度,不可任情妄作。”
此处强调行为需符合道德规范与客观规律。来源参见《朱子语类》卷十三·学七。
在现代汉语中,“理度”偶见于哲学、法学领域,保留“理性尺度”或“理论规范”的含义,但需依据具体学科语境界定。例如:
“该学说在方法论上缺乏理度,难以实证。”
此处指理论逻辑的严谨性与可验证性标准。来源参考《现代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第2456页。
综合来源说明:
本文释义基于《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对“理度”的条目解析,并援引《汉书》《朱子语类》等经典文献印证用法。因古籍原文无直接网络链接可引,读者可查阅中华书局点校本或权威古籍数据库(如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ctext.org])核验原文。
“理度”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两种主要解释,需结合具体背景理解:
成语含义(理性与分寸)
指理智和度量,形容人在处理问题时保持理性、冷静且把握分寸的能力。其中“理”代表理性思维,“度”强调分寸感,常用于强调思考与行动中的平衡性。
历史专称(宋代皇帝合称)
特指南宋的理宗赵昀(1224-1264年在位)与度宗赵禥(1264-1274年在位)两位皇帝的并称。这一用法多见于明代文献,如郑真《两朝政要》和陶宗仪《辍耕录》中均有记载。
使用建议:现代语境中若用于描述人的特质,多取第一种含义;涉及历史或文献时则指向第二种。需根据上下文进一步区分。
白笔豹韬卫八一建军节拔滞獘梗补济长帅筹回传帖慈宥大呆代庸东荣泛霞发足肺腹奉天承运甘毳梗滞归云菰芦皓首苍顔画粉耠子儌幸节末京闱金花土饥焰中烧拘苦儁爽客座教授闚欲牢诚老学菴六驘骂诃满番汗瞀眩你箇普渡千古一辙黔烝清致饶受热羹人造卫星日期镕范赏眺失败为成功之母十步之内,自有芳草疏籁探房天开侗长褪色讬熟瓦罐不离井上破惟大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