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 宋 文书制度,有关军国大事,由三省议定,面奏,获旨。关于任免平常事项,以书面奏请,称为熟状。获可即下中书撰命,门下审读,然后由尚书奏行。 宋 宋敏求 《春明退朝录》卷下:“ 唐 宰相奉朝请,即退 延英 ,止论政事大体,其进拟差除,但入熟状画可。” 宋 沉括 《梦溪笔谈·故事一》:“本朝要事对禀,常事拟进入,画可然后施行,谓之熟状。”参阅 宋 陈亮 《进中兴五论札子·论执要之道》、 宋 周必大 《玉堂杂记》卷下。
“熟状”是一个具有特定历史背景的词汇,其含义需结合古代行政制度理解。以下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的详细解释:
“熟状”是唐宋时期的一种文书制度,主要用于处理常规政务事项,如官员任免等非紧急事务。与需面奏皇帝的军国大事不同,熟状通过书面流程审批执行。
建议参考《梦溪笔谈》《春明退朝录》等宋代文献获取更详细记载。
熟状是一个汉字词语,具有多重含义。它在不同语境中可以指熟悉的状况、东西经过烹调后的状态、成熟的外观或感觉等。
这个词可以拆分为两个部首,左边是火(火字旁)部,右边是牛(牜字旁)部。从笔画的角度来看,熟字共有10画。
熟状这个词的来源较为复杂。最早出现在汉代后期书法中,由于在古代文化中火代表着成熟、烹饪,而牛则代表着肉食,所以熟状这个词可以用来形容经过烹调后的食物状态。
在繁体字中,熟状的写法为「熟狀」,保留了原始的汉字形式。繁体字在古代称为正体字,是汉字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字体形式。
古时候汉字的写法与现代有所不同。在古代文献中,熟状有时也可以写作「熟貌」,这是因为古代对字形的认识不同于现代规范的写法,所以出现了不同的变体。
以下是一些例句,以帮助理解熟状这个词的用法:
1. 我对这个地方非常熟状,因为我经常来这里。
2. 这道菜的熟状完美,味道鲜美、色香味俱佳。
3. 他脸上洋溢着熟状的笑容,仿佛已经看透了人生的一切。
熟状可以与其他词语组合形成新的词汇。例如:
1. 熟练:形容熟悉、精通某种技能或事物。
2. 熟人:指彼此互相熟悉或有亲近关系的人。
3. 熟虑:表示经过深思熟虑、考虑周全。
熟状的近义词有熟悉、了解等,反义词有生疏、陌生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