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九功舞的意思、九功舞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九功舞的解释

唐 代舞蹈名。《新唐书·礼乐志十一》:“九功舞者,本名《功成庆善乐》。 太宗 生於 庆善宫 , 贞观 六年幸之,宴从臣,赏赐閭里……帝欢甚,赋诗。起居郎 吕才 被之管絃,名曰《功成庆善乐》。以童儿六十四人,冠进德冠,紫袴褶,长袖,漆髻屣履而舞,号九功舞。”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九功舞”是中国古代礼乐文化中的一种仪式性舞蹈,其名称源于《尚书·大禹谟》记载的“九功惟叙”,指古代帝王治理天下所需的六府三事(水、火、金、木、土、谷为六府;正德、利用、厚生为三事)统称的治国要务。该舞蹈通过肢体语言与音乐配合,表达对自然规律与伦理秩序的尊崇,属于周代雅乐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

从词源学角度分析,“九功”一词最早见于《左传·文公七年》,指代六府三事的具体职责,后引申为德政的象征;“舞”在《说文解字》中释为“乐也,用足相背”,强调以肢体动作完成礼仪表达。两者结合形成的“九功舞”,体现了古代“礼乐相济”的政治哲学,常用于祭祀、朝会等重大场合,以彰显统治者的德行与教化之功。

据《周礼·春官》记载,周代设有“大司乐”官职专门掌管雅乐舞蹈,其中九功舞需由64名舞者按八佾规格演绎,动作庄重舒缓,配以钟磬之器,形成“肃雍和鸣”的礼仪效果。唐代《通典·乐典》进一步将其纳入“文舞”范畴,与武舞形成对照,成为宫廷礼制中“以文治天下”的符号化表达。

在文化内涵层面,九功舞承载着三重象征意义:

  1. 自然法则:通过模拟六府元素(如水流、火燃等动作),表现对自然力量的敬畏;
  2. 伦理规范:三事对应的舞姿设计蕴含劝农、节俭等道德训诫;
  3. 政治隐喻:队列变化与乐器节奏象征社会等级秩序与政令畅通。

该舞蹈形式在宋元后逐渐衰落,但其“礼乐合一”的核心思想仍影响着后世祭祀乐舞的编排。现代学者通过敦煌壁画、曾侯乙墓编钟铭文等文物,持续考证九功舞的动作复原与文化价值。

网络扩展解释

“九功舞”是唐代宫廷舞蹈名称,具体含义和背景如下:

一、历史起源与背景

九功舞本名《功成庆善乐》,又称《庆善乐》,是唐太宗李世民为纪念出生地庆善宫而创作的文舞。贞观六年(632年),太宗回到庆善宫宴请群臣并赏赐乡里,触景生情赋诗十韵,命起居郎吕才配乐编舞,由此诞生此舞。

二、表演形式与特点

  1. 表演规模:由64名童子组成,头戴进德冠,身穿紫色袴褶(古代一种连体衣裤),长袖,漆髻赤足。
  2. 舞蹈性质:属于文舞,风格典雅庄重,与《秦王破阵乐》(武舞)并称唐代宫廷乐舞代表。
  3. 象征意义:既表达太宗对故土的怀念,也彰显太平盛世的文治之功。

三、其他相关

现代作家藤萍的系列小说《九功舞》借用了这一历史名称,但内容为独立创作,与唐代舞蹈无直接关联。需注意区分历史术语与文学作品的差异。

扩展说明:
九功舞在《新唐书·礼乐志》中有明确记载,是唐代礼乐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初唐时期的文化风貌。如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新唐书》原文或唐代乐舞研究专著。

别人正在浏览...

摆样子办稿避役长翼朝昔骋心打哄打烂帐丹客淡虑貂褕妒女津二不隆冬烦憯繁促肥脯沸溢福脯高行锅汤古文汉道皇明奸态简用脚癣饥不暇食竫人镜雪进退无依狂会狼抗廪振陆珍马耳春风庞洪佥名潜形匿迹轻身下气蹊牛秦香莲钦恤取别入境若下擅夕摄下衰落数量积数棊天南海北体议桐木人透息外闾蛙音闰位下沐饷餽小钟斜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