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山用的木屐。语出《南史·谢灵运传》:“﹝ 谢灵运 ﹞登躡常著木屐,上山则去其前齿,下山则去其后齿。” 唐 刘长卿 《送严维赴河南》诗:“山屐留何处,江帆去独翻。”
“山屐”是古代一种登山用的木屐,其含义和背景可综合解释如下:
基本定义
山屐指以木底制成的登山鞋,通常轻便透气,适合崎岖山路行走。其结构可能包含草编或可调节部件,便于适应地形变化。
历史典故
该词与南朝诗人谢灵运密切相关。据《南史·谢灵运传》记载,他发明了一种可拆卸齿的木屐:上山时去掉前齿,下山则去掉后齿,以保持平衡。这种设计被称为“谢公屐”,后泛称“山屐”。
文学与使用场景
结构特点
木制鞋底搭配草绳或布料固定,部分版本带有活动齿钉,通过调节齿钉适应坡度,体现古代劳动智慧。
若需进一步了解“谢公屐”的形制或相关诗词引用,可查阅《南史》或唐代山水诗作。
《山屐》是指一种传统的鞋子。它由底部的木板和绑在脚上的绳带组成。通常用于农村地区的人们在山间进行农作活动时穿着。
《山屐》的拆分部首是山(山字部首)和屐(履字部首)。它共有11笔。
《山屐》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它起源于我国古代农民在山地地区从事农作活动时穿着的一种鞋子。
《山屐》的繁体字是「山屐」,字形与简体相同。
在古时候汉字写法中,「山屐」的字形基本保持一致,没有太大的变化。
1. 农民戴上草帽,脚穿山屐,快乐地在田间劳作。
2. 在古代,山屐是农民们在山上耕作时的必备物品。
山路、登山、屐鞋、鞋子
木屐、竹屐、山脚鞋
皮鞋、布鞋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