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博籴的意思、博籴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博籴的解释

宋 代粮食政策之一。粮缺时,官府将仓库里的余粮低价卖出,用高价买进民间的丝、绵、绫、绢等,到秋收后再用银、丝、绢等物兑换粮食,以平定物价。参阅《宋史·食货志上三》《文献通考·市糴考》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关于“博籴”的词义解释如下:

基本释义
“博籴”是宋代实施的一项粮食调控政策,主要用于应对粮食短缺时期的物价稳定问题。其核心在于通过官府的物资置换手段平衡市场供需。

政策运作方式

  1. 粮食短缺期操作

    • 官府将仓库储备粮低价投放市场,缓解饥荒压力;
    • 同时高价收购民间丝绸、绢布等非粮食物资(如丝、绵、绫、绢)。
  2. 秋收后置换机制

    • 待粮食丰收时,用此前收购的丝绢类物资或白银兑换民间新粮,完成物资循环。

历史依据
该政策在《宋史·食货志上三》和《文献通考·市籴考》中均有记载,反映了宋代通过经济手段调节民生的治理智慧。

政策目的
通过“高价收丝绢—低价售粮—秋收兑粮”的循环,既避免粮价暴涨导致社会动荡,又保障官府对重要物资的调控能力。

网络扩展解释二

博籴(bó diǎn)是一个具有浓厚文化内涵的词汇。下面将为您简要介绍博籴的意思、部首和笔画、来源、繁体、古时候汉字写法、例句,以及其组词、近义词和反义词。 博籴是由两个字组成的词语,其中“博”意为广泛、博大,而“籴”指的是升级碾米或麦的行为。结合起来,博籴的意思可以理解为广泛地升级或碾磨谷物。 拆分部首和笔画方面,博的部首为十字手,笔画为十画;籴的部首为竹,笔画为十九画。 博籴一词源于古代农耕社会。在古时候,人们使用石磙或石磨等工具,将农作物如米、麦等进行碾磨,以获取食用、食品加工或贸易等多种用途。这就是“博籴”的来源背景。 关于繁体,博籴在繁体字中的写法仍然保持不变,为「博籴」,并没有发生任何变化。 在古时候,汉字的写法并不完全与现代相同。关于博籴的古时候汉字写法,由于篇幅限制,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下面是一个关于博籴的例句:今天我去买了一袋新鲜的稻谷,准备回家进行博籴。 关于博籴的组词,由于博籴本身就是一个词语的组合,目前暂时没有标准的相关组词,需要根据具体语境来进行组合。 博籴的近义词可能包括博磨、广碾等,它们都表达了相似的意思,即广泛进行谷物的碾磨或升级。 至于博籴的反义词,由于博籴本身含有广泛、博大的意思,因此可以考虑其反义词为有限、狭窄等,用以表示相反的概念。 以上就是关于博籴的意思、部首和笔画、来源、繁体、古时候汉字写法、例句,以及其组词、近义词和反义词的简要介绍。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