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博籴的意思、博籴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博籴的解释

宋 代粮食政策之一。粮缺时,官府将仓库里的余粮低价卖出,用高价买进民间的丝、绵、绫、绢等,到秋收后再用银、丝、绢等物兑换粮食,以平定物价。参阅《宋史·食货志上三》《文献通考·市糴考》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博籴(bó dí)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历史语境的经济术语,其核心含义指古代官府通过非货币交易手段获取粮食的采购方式。该词由"博"(交换、广泛)和"籴"(买入粮食)组合而成,特指以绢帛、茶盐等实物置换粮食的官方行为。

一、词义解析

  1. 交易特征:区别于直接货币购买的"便籴",博籴采用以物易物形式。北宋时期常以丝织品、香药等国家专营物资作为交换媒介,多见于《宋史·食货志》记载的军粮筹措体系。
  2. 制度属性:作为宋代"和籴"政策的衍生形态,具有强制摊派性质。据《续资治通鉴长编》载,庆历年间陕西路实施"博籴每石折钱七百文",体现政府调控物价的经济手段。

二、历史实践

元祐元年(1086年)司马光奏议提及:"将漕司博籴斛斗,兑换民间见钱",揭示该制度具备调节市场货币流通的功能。南宋《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则记载朝廷用度不足时,"命江浙漕臣博籴米斛",反映其应急财政属性。

三、文献佐证

《汉语大词典》第2册第845页明确标注该词条,引《文献通考·市籴考》:"熙宁五年,诏以银绢博籴与转运司籴本参支。"此记载印证博籴作为国家财政工具的双重属性——既保障粮食储备,又平衡物资流通。

网络扩展解释

关于“博籴”的词义解释如下:

基本释义
“博籴”是宋代实施的一项粮食调控政策,主要用于应对粮食短缺时期的物价稳定问题。其核心在于通过官府的物资置换手段平衡市场供需。

政策运作方式

  1. 粮食短缺期操作

    • 官府将仓库储备粮低价投放市场,缓解饥荒压力;
    • 同时高价收购民间丝绸、绢布等非粮食物资(如丝、绵、绫、绢)。
  2. 秋收后置换机制

    • 待粮食丰收时,用此前收购的丝绢类物资或白银兑换民间新粮,完成物资循环。

历史依据
该政策在《宋史·食货志上三》和《文献通考·市籴考》中均有记载,反映了宋代通过经济手段调节民生的治理智慧。

政策目的
通过“高价收丝绢—低价售粮—秋收兑粮”的循环,既避免粮价暴涨导致社会动荡,又保障官府对重要物资的调控能力。

别人正在浏览...

白生生颁条陈巷齿尊得不偿丧垫刀雕楹豆腐皮发配丰石凤尾绫杠梁葛麻谷害扢拉海难黑石鸿都少君红腊黄天荡之战歡门货籴火齐汤旌羽鸡皮激涴技痒拘墟之见阆阙老式连六鳌利屣眉间锁末人木瓜山孽债平历洽购千名乞火人启明鹊扇如簧释聃税人说饼孙猴子踏戽探究贪惜贪欲无艺挑挑剔剔瞳人推赞褪套儿丸墨夏锄些微屃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