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a major programme of lasting importance]∶重大的谋略或计划
(2) [general exam for officials]∶官吏每三年一次的考绩
(3) [national annual accounting]∶国家年终核算
(1).官吏每三年一次的考绩。《周礼·天官·太宰》:“三岁则大计羣吏之治,而诛赏之。” 郑玄 注引 郑司农 曰:“三岁考绩。”
(2). 明 清 两代6*考核外官的制度叫大计,每三年举行一次。《明史·佞倖传·朱隆禧》:“由进士歷 顺天府 丞,坐大计黜。” 清 姚鼐 《邱松亭家传》:“君采购严禁吏蠹……大计列一等,当擢。”参阅《清文献通考·职官四》。
(3).重大的谋略或计划。《国语·吴语》:“不勇,则不能断疑以发大计。” 唐 杜甫 《暮秋枉裴道州手札率尔遣兴寄递呈苏涣侍御》诗:“ 郭钦 上书见大计, 刘毅 答詔惊羣臣。” 宋 苏轼 《答吕元钧书》之二:“士大夫相顾避罪而已,何暇及中外利害大计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代表﹞就有关国家建设事业的根本大计及其他重要措施,向全国************大会……提出建议案。”
(4).谓国家岁终核算。《周礼·天官·序官》“司会” 汉 郑玄 注:“司会主天下之大计。”《魏书·袁翻传》:“今之豫度,微似小损,岁终大计,其利实多。”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大计汉语 快速查询。
"大计"在汉语语境中具有多重含义,其核心指向关乎长远发展的重要决策或规划。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释义,"大计"主要指"重大的计划或策略",常用于政治、经济、社会等宏观层面,例如国家五年发展规划、战略性的民生工程等。这一词汇在《汉语大词典》中进一步扩展为"对国家或集体利益有深远影响的谋划",强调其全局性与持续性特征。
从语义构成分析,"大"体现规模与重要性,"计"则含"谋划""策略"之意。在具体应用中可分为三类指向:
现代汉语中,"大计"常与"百年""千秋"等时间量词搭配,强化其历史纵深感。例如"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已成为国家教育战略的经典表述,该短语被教育部《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白皮书引用,印证其作为基本国策的重要地位。在语法功能上,既可作主语(如"大计已定"),也可作宾语(如"谋划大计"),具有灵活的语言表现力。
“大计”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有以下三层含义:
长远的重要计划
指具有战略意义或深远影响的重大决策,如国家发展、百年规划等。例如:“百年大计”“共商发展大计”。
例句:“他提出了振兴经济的宏图大计。”
古代官吏考核制度
国家年终核算
指古代对国家财政、人口等进行的年度统计与核算,属于行政管理范畴。
可通过等来源进一步查阅词义演变及例句。
爱尚阿滥百塔寺班姬辞辇暴敛长江三日常课潮汐发电槎岈池鱼祸出材呆鸟登龙诋诃地坛动不失时锻焊罚单负手该浃甘服狗吠之惊孩儿参黑地里黄额环卫花丝豁剌漷县家反宅乱减慢简妙借宿精实剧本开机魁封棱皮龟凛烈六案乱乎戮人马卸墨分五色魶子僻性榷扬肉干邥垂慎覈实意太子港饕据提取铜围铁马豚肠草瓦铫维楫下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