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时记在心里,有时则忘记掉。《老子》:“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后用以形容若有若无,难以捉摸。 汉 马融 《长笛赋》:“微风纤妙,若存若亡。” 晋 干宝 《搜神记》卷一:“ 超 当其梦也,精爽感悟,嘉其美异,非常人之容,觉寤钦想,若存若亡。” 明 李贽 《史纲评要·三皇五帝纪·人皇氏》:“后世人天路隔,心量浅隘,上世之事,若存若亡矣。”
“若存若亡”是一个源自《道德经》的成语,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解析如下:
该成语出自《道德经》第四十一章:“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
老子通过“若存若亡”描述中等智慧者对“道”的认知状态:既不完全理解,也未全然否定,表现为似记似忘的模糊态度。
从认知层面看,“若存若亡”揭示了人对复杂事物的接受程度差异,尤其体现中士对真理的犹豫态度。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中的用法,可参考《道德经》原文或相关注释。
《若存若亡》是一个常见的词语,有两个不同的意思。
其一,指的是某种事物或某人的存在和消亡都是未知的,不确定的。比喻事物或人物的命运、前途无法预测,或者形容人的心思难以捉摸。
其二,也可以形容某种情况两种可能性并存的状态,不确定的走向。
《若存若亡》这个词可以拆分成三部分:若、存和亡。
其中,若的部首是艹,总笔画数为8。
存的部首是子,总笔画数为6。
亡的部首是亠,总笔画数为3。
《若存若亡》这个词来源于古代文献,最早出现在《红楼梦》一书中,原文为“若非尔今夕,亡我玉樽清。”意为如果不是你今晚在场,我将永远失去了美酒。
在繁体字中,若的写法为「若」,存的写法为「存」,亡的写法为「亡」。
在古代汉字中,若的写法为「若」,存的写法为「存」,亡的写法为「亡」。
1. 他的命运不确定,若存若亡。
2. 这个决定将会导致我们的公司若存若亡。
3. 面对重大决策,他的心思总是若存若亡的。
组词:存亡、若即若离、若有所思、绝存绝亡。
近义词:不确定、未知、可有可无。
反义词:确定、明确、肯定。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