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时记在心里,有时则忘记掉。《老子》:“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后用以形容若有若无,难以捉摸。 汉 马融 《长笛赋》:“微风纤妙,若存若亡。” 晋 干宝 《搜神记》卷一:“ 超 当其梦也,精爽感悟,嘉其美异,非常人之容,觉寤钦想,若存若亡。” 明 李贽 《史纲评要·三皇五帝纪·人皇氏》:“后世人天路隔,心量浅隘,上世之事,若存若亡矣。”
“若存若亡”是一个汉语成语,其核心含义是形容事物若有若无、难以捉摸或把握的状态。以下从词典释义角度进行详细解释,并引用权威来源:
一、字义分解与整体释义
形容事物似有似无、模糊不清,或指某种状态、观念难以明确界定。常引申为对事物的存在与否感到不确定,或指对道理的理解处于似懂非懂的朦胧阶段。
二、权威词典释义与出处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若存若亡”释义为“形容恍惚不可捉摸”,并引用《老子》第四十一章:“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 此处指中等人听说道后,将信将疑、似懂非懂的状态。
来源链接(《汉语大词典》在线版): http://www.hydcd.com(注:需订阅访问)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释义为“形容事物若有若无”,并举例《庄子·天下》:“芴漠无形,变化无常,死与生与,天地并与,神明往与!芒乎何之,忽乎何适,万物毕罗,莫足以归……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庄周闻其风而悦之。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时恣纵而不傥,不以觭见之也。以天下为沈浊,不可与庄语,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其书虽瑰玮而连犿无伤也。其辞虽参差而諔诡可观。彼其充实不可以已,上与造物者游,而下与外死生、无终始者为友。其于本也,弘大而辟,深闳而肆;其于宗也,可谓稠适而上遂矣。虽然,其应于化而解于物也,其理不竭,其来不蜕,芒乎昧乎,未之尽者。”* 其中“芒乎昧乎”即“若存若亡”之意,形容道体幽微难测。
来源链接(商务印书馆工具书在线):* https://www.cp.com.cn
三、用法特征
四、经典文献例证
“中士闻道,若存若亡” —— 体现认知的中间状态。
来源: 中华书局《老子道德经注校释》。
“芒乎何之,忽乎何适” —— 以“若存若亡”状写“道”的虚无缥缈。
来源: 中华书局《庄子集释》。
总结
“若存若亡”以对立词“存”与“亡”的并置,生动刻画了事物介于存在与消失之间的模糊性,既是中国古代哲学对宇宙本体的深刻体悟,亦成为文学中表达朦胧美感的经典语汇。其权威释义及用例可参考《汉语大词典》《古代汉语词典》及《老子》《庄子》原典。
“若存若亡”是一个源自《道德经》的成语,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解析如下:
该成语出自《道德经》第四十一章:“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
老子通过“若存若亡”描述中等智慧者对“道”的认知状态:既不完全理解,也未全然否定,表现为似记似忘的模糊态度。
从认知层面看,“若存若亡”揭示了人对复杂事物的接受程度差异,尤其体现中士对真理的犹豫态度。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中的用法,可参考《道德经》原文或相关注释。
百鹩班期备取贬笔倡论爨桐村路胆小如鼠大头鱼递盗东司洞箫对茬儿钝冥唲呕蜰虫干巴利落伉伉羔羊素丝宫后宫梅灌溉渠国闻国姓爷河津鹤算呵痒宏拓环境自净圜舍货车豁庨纪功碑近步救接两江毛脚鸡没道路妙绝时人冥遯沐露沾霜囊膪轻炮榷采阮郎山高不遮太阳勝負兵家之常时货拾袭顺圣紫四伏索琅琅太空人妥妥猥集无过失责任制五内洿行闲是闲非先自隗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