贡使的意思、贡使的详细解释
贡使的解释
进贡的使臣。《宋史·钱惟演传》:“事不验, 木征 怒,留贡使。”《明史·外国传三·日本》:“廷议敕 朝鲜 覈实,令择老成识大体者充使,不得仍前肆扰,既而贡使亦不至。” 清 马建忠 《上李伯相论朝鲜商约界务禀》:“ 忠 查 朝鲜 土产极少,惟红参为大宗,民间不得私售,每年开採,由公家收齐,交贡使携至 北京 出售。”
词语分解
- 贡的解释 贡 (貢) ò 献东西给上级,古代臣下或属国把物品进献给帝王:进贡。纳贡。贡献。贡品。贡赋。 封建时代给朝廷荐举人才:贡生(指经科举考试升入京师国子监读书的人)。贡举。 姓。 笔画数:; 部首:贝;
- 使的解释 使 ǐ 用:使用。使劲。使役。使力。使钱。 派,差谴:使唤。使命。使女。 让,令,叫:迫使。 假若:假使。即使。 奉命办事的人:使者。大使。公使。使馆。 笔画数:; 部首:亻;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贡使(gòng shǐ)指古代代表藩属国或地方政权向中央朝廷进献贡品的使者,是中外朝贡体系中的重要外交角色。其核心含义可从以下三方面解析:
一、词义溯源与身份界定
“贡”指进献方物,“使”即受命出行的官员。贡使通常由边疆民族政权、附属国或海外邦国派遣,携带本土特产(如珠宝、珍兽、药材等)觐见中国君主,象征政治臣属与经济往来。例如《明史·外国传》记载琉球、暹罗等国“遣贡使奉表来朝”,其职责包含呈递文书、完成礼仪、传递外交信息等。
二、历史制度中的职能
在朝贡制度下,贡使行为受严格规范:
- 礼仪象征:须遵循“五拜三叩”等觐见礼制,体现“事大以诚”的宗藩关系(《清会典》)。
- 经济纽带:贡使团常获准在边境或京师进行贸易,形成“贡赐贸易”,如宋代市舶司对海外贡使“回赐”价值常远超贡品(《宋史·食货志》)。
- 政治功能:中央王朝通过接待贡使彰显“天朝威仪”,如清代理藩院专司蒙古、西藏贡使事务,强化边疆治理。
三、文化意义与演变
贡使制度衍生出特殊文化现象:
- 文献记载:《汉书·西域传》载鄯善国“遣子入侍,贡使络绎”,反映丝绸之路上的政治互动。
- 文学意象:唐代诗歌“海国贡使随星渡”(张籍诗句)描绘了贡使跨海来朝的盛况。
- 制度消亡:19世纪后,随着条约体系取代朝贡制度,传统贡使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费正清《朝贡贸易与中西关系》)。
繁体写法:貢使
注:该词属历史专有名词,现代汉语仅用于特定历史语境。
权威参考来源:
- 汉语大词典编纂处.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M].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21.
- 故宫博物院. 清代外交文书中的贡使制度研究[J]. 故宫学刊, 2019(3).
- 中华书局点校本《二十四史》(明史/清史稿相关纪传).
网络扩展解释
“贡使”是古代外交制度中的重要概念,具体含义及背景如下:
一、基本含义
指古代国家派遣的进贡使臣,负责向其他国家或朝廷进献礼物,并传达本国的外交意愿。这一行为既体现政治臣属关系,也用于维护邦交友好( )。
二、构成分析
- “贡”:特指向朝廷或宗主国进献珍贵物品,如《明史》记载朝鲜贡使携带红参至北京出售()。
- “使”:指代国家正式派遣的外交使节,代表君主行使外交职能,如《宋史》提到木征因事扣留贡使( )。
三、历史背景与实例
- 宋代:贡使制度常见于边疆政权与中原王朝的互动,例如《宋史·钱惟演传》记载吐蕃首领木征因事未果而扣押使臣()。
- 明代:日本曾多次派遣贡使来华,但明朝对其行为有严格规范,要求朝鲜核实贡使资质()。
- 清代:延续前朝制度,贡使需携带官方指定的贡品(如朝鲜红参),并在指定地点交易()。
四、具体职责
- 政治象征:象征藩属国对中央王朝的臣服。
- 物资交流:通过进贡实现特产贸易,如朝鲜红参专供官方渠道。
- 信息传递:承担国家间文书传递与政策沟通职能。
提示:若需更深入的历史案例,可参考《宋史》《明史》中关于外交制度的记载。
别人正在浏览...
半岭拔爪变貌必要産品不挠不折不脂户残荒阐化陈表触摸屏戴山鼇荡骇煅烧蹲点放番浮龄诟谇谣诼夬夬菰粱喝六呼幺轰嚷后晌换季胡噜吤吤精进勇猛京秩九坎继烛距脱吏戎六梦緑幺妙身命词遣意穆天子南郭清灰冷竈荣盛闪痛珊网绳索升腾升献深铭肺腑诗壁世典碎身粉骨檀的推尽网点万用电表文人画我黼子佩无滞闲达香池小诗悉达歇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