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记录考实。 唐 刘知几 《史通·史官建置》:“当 王莽 代 汉 ,改置柱下五史,听事侍旁,记迹言行,盖效古者动则左史书之,此其义也。”
(2).记下行实。 王闿运 《衡州西禅寺碑》:“留生记迹,付灭忘情,今觉往觉,不晦不明。”
根据多个来源的综合分析,"记迹"一词的解释如下:
一、基本词义
二、使用特征 • 形式多样性:既包含具象的文字记录,也涵盖抽象的行为印记 • 时间指向性:主要用于留存过往事物或事件的凭证 • 考据功能:通过痕迹还原事实本质,如古代史官通过"听事侍旁"实现实时记录
三、古籍用例
四、构词解析 由"记"(记录、标志)与"迹"(痕迹、遗存)复合构成,其核心内涵是"通过特定形式留存事实痕迹"。在具体应用中需注意与单纯记录(如日记)或单纯痕迹(如足迹)的区别,强调二者的结合性。
建议需要具体应用该词时,可参考《汉语大词典》等权威工具书获取更精确的语义辨析。
《记迹》是一个常用的词语,表示记录事物的迹象或痕迹。它可以用来形容人们通过观察、记录和保存来追溯已经发生的事情或者问题。同时,也可以指代记录下来的有关某人或某事的记载。
《记迹》这个词的拆分部首是“言”和“辶”,其中“辶”为辶部,表示“边行”;“言”为言部,表示与言语相关的意思。总共有8个笔画。
《记迹》是一个中文词语,来源于汉语词汇。它的繁体字形为「記蹟」。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有些字形与现代写法有所不同。《记迹》在古时候的写法是「記蹟」。不同的历史时期,汉字的字形会有所变化。
1. 他一直勤奋学习,将自己的学习过程用日记的形式记迹下来。
2. 考古学家利用保存完好的文物来推测古代文明的发展,这些文物是重要的记迹。
1. 记录:记录事物的发生、发展或者变化。
2. 迹象:表示事物存在或者发生的迹象。
3. 痕迹:事物留下的痕迹或者痕迹证据。
1. 记录:指将事物或事件的经过写下来以供查考。
2. 痕迹:表示事物存在或者发生过的迹象。
3. 踪迹:表示人或动物留下的足迹或痕迹。
消失:与记录事物的迹象或痕迹相反,表示事物不复存在。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