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经史笥的意思、经史笥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经史笥的解释

装经籍、史书的箱子。比喻博通经史的人。《梁书·许懋传》:“与 司马褧 同志友善,僕射 江祏 甚推重之,号为‘经史笥’。”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华阳博议下》:“古今博洽之士,有称府者……又有称笥者, 许懋 号经史笥。”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经史笥”是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汉语典故性词语,其含义可从字面义和比喻义两个层面理解:

  1. 字面义:

    • 经: 指儒家经典著作,如《诗》《书》《礼》《易》《春秋》等“五经”或“十三经”。
    • 史: 指历史著作,如《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等“二十四史”或泛指各类史书。
    • 笥: 指古代用竹或苇编成的方形盛物器具,主要用于存放衣物或书籍。
    • 因此,“经史笥”字面意思就是存放经书和史书的竹箱。
  2. 比喻义(核心含义):

    • 这个词更重要的价值在于其生动的比喻意义。它用来赞誉学识极其渊博、满腹经纶的人。
    • 其意象是将人的肚子或头脑比作一个巨大的书箱(笥),而这个书箱里装满了最重要的典籍——经书和史书。意指此人熟读经典,精通历史,学问深厚,仿佛整个经史典籍都储存在他的腹中或脑中,随时可以取用。
    • 这个比喻形象地描绘了学问大家博闻强记、知识储备极其丰富的状态。

权威来源与典故出处:

“经史笥”一词的形成和流传,主要源于古代文献中对博学之士的赞誉:

  1. 源自“五经笥”:

    • 其更早的源头可以追溯到“五经笥”。这个典故出自《后汉书·边韶传》。
    • 原文记载: “边韶字孝先,陈留浚仪人也。以文章知名,教授数百人。韶口辩,曾昼日假卧,弟子私嘲之曰:‘边孝先,腹便便。懒读书,但欲眠。’韶潜闻之,应时对曰:‘边为姓,孝为字。腹便便,五经笥。但欲眠,思经事。寐与周公通梦,静与孔子同意。师而可嘲,出何典记?’嘲者大惭。”
    • 释义: 边韶的学生嘲笑他大腹便便,只爱睡觉不读书。边韶听到后机智地回应说:我这大肚子,是装着五经的竹箱(五经笥);睡觉时是在思考经书内容,与周公、孔子神交。嘲笑者听后非常惭愧。
    • 发展: “五经笥”这一赞誉因其生动形象而广为流传,后世在赞誉学识更广博(不仅通经,也通史)的人时,便自然地扩展为“经史笥”。(参考来源:《后汉书》卷八十上·文苑列传第七十上·边韶传,中华书局点校本。)
  2. “经史笥”的直接用例:

    • 南朝梁的著名文学家、政治家徐勉就被誉为“经史笥”。
    • 《南史·徐勉传》载: “勉幼孤贫,早励清节…及长好学,宗人孝嗣见之叹曰:‘此所谓人中之表,海内之英。’琅邪王融雅相友善,尝谓人曰:‘此子乳中之酪,人中之表,海内之英,经史笥也。’” (参考来源:《南史》卷六十·列传第五十·徐勉传,中华书局点校本。)
    • 这里王融用“经史笥”盛赞徐勉学识渊博,是国之栋梁。

“经史笥”是一个源自古代典籍的褒义词,其核心含义是比喻学识渊博、精通经书和史籍的人。它形象地将人的学问比作一个装满了最重要典籍(经和史)的竹箱,体现了古人对博学之士的高度推崇。其典故直接源于《后汉书》中“五经笥”的故事,并在《南史》中明确用于赞誉徐勉。

网络扩展解释

“经史笥”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1. 字面意义
    “笥”指竹制书箱,故“经史笥”字面意为存放经书与史籍的箱子。古代书籍多为竹简或帛书,需用箱匣保存,因此“笥”成为文化传承的象征。

  2. 比喻意义
    该词常比喻学识渊博、精通经史的人。如《梁书·许懋传》记载,南朝学者许懋因精通典籍,被时人誉为“经史笥”,意指其学问如装满典籍的宝箱般丰厚。

  3. 历史出处与用法
    该词最早见于南朝史书,后世如明代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亦沿用此称,特指博学者。其结构为“经史+笥”,通过借物喻人的修辞手法,突显人物学术造诣。

  4. 文化关联
    与“腹笥”(喻胸中才学)、“五车书”等典故类似,均以容器承载知识,反映古代对典籍积累的重视。

示例用法
“先生遍览群书,堪称当代经史笥。”——此处以“笥”为喻,赞其通晓经史,学识广博。

别人正在浏览...

八哥毕手不列颠百科全书坼罅达尊点苔发车纺织品废水丰岳干卿何事革阓管涌顾悸悍横含听汗汪汪奤子脚弓焦坎街坊解给脊梁骨进门女婿絶端军分冽冽眠舆暝烟末班车骈联缥玉披风黔喙前王岖崯三好两歹三千徒深炯蓍策时晦史体时移世异酸伤岁钥贪慕坛墠套括挺举头纲唾耳拖蹋蜗涎五短身材勿翦响儿贤牧瞎七瞎八霞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