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very unlike] 差得非常远。亦作“径廷”
如使仁而无择,奚为修善立名乎?斯径廷之辞也。——刘峻《辨命论》
大相径庭
亦作“ 径廷 ”。1.谓从庭中横绝而过。《吕氏春秋·安死》:“ 孔子 径庭而趋,歷级而上……径庭歷级,非礼也。” 许维遹 集释引 陶鸿庆 曰:“径庭者,自两阶下,越中庭而东也。” 汉 王充 《论衡·薄葬》:“ 鲁 人将以璵璠敛, 孔子 闻之,径庭丽级而諫。”
(2).引申为直往貌。 三国 魏 曹植 《驱车篇》:“发举蹈虚廓,径庭升窈冥。”
(3).过分,偏激。《文选·刘孝标<辩命论>》:“如使仁而无择,奚为修善立名乎?斯径廷之辞也。” 李善 注引 司马彪 曰:“径廷,激过之辞。”
(4).引申为悬殊。谓相距甚远。 清 钱谦益 《永丰程翁七十寿序》:“繇此观之,太公之教其子,视 万石君 岂不有径庭哉?” 严复 《救亡决论》:“自以为不出户可以知天下,而天下事与其所谓知者,果相合否?不径庭否?不復问也。”参见“ 逕庭 ”、“ 大相逕庭 ”。
“径庭”是一个汉语词汇,通常用于形容事物之间的差异极大或相距甚远,尤其在成语“大相径庭”中高频出现。以下是详细解释:
核心含义
指“相差非常远”,多用于强调两者之间的悬殊差异。例如:“他的观点与事实大相径庭。”
读音与词源
常见搭配
语境演变
最初指具体行为(横穿庭院),后经《庄子·逍遥游》中“大有径庭,不近人情”的典故,逐渐抽象化为“差异悬殊”的比喻义。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籍中的具体用例(如《庄子》《辨命论》),可参考、8、9的文献来源。
《径庭》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意为“道路”、“范围”。
这个词的第一个字是“径”,它的部首是“辵”(辶),总共有7个笔画;第二个字是“庭”,它的部首是“广”,总共有7个笔画。
《径庭》一词最早出现在南朝宋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一书中。原文出自“程去柳梗,独见于乾台,庭径终古,安能久损”的一句话。这里的“庭径”指的是宫殿中的道路。
《径庭》的繁体字是「徑庭」。
在古代,「径庭」的写法与现代略有不同。其中,「径」的古字写作「逕」,「庭」的古字写作「廷」。
他在家族企业中立下了赫赫战功,成为了家族事业拓展的重要里程碑,真可谓是守住了本行业的径庭。
相关的组词有:庭院、庭审、庭中、清庭、坊庭、庭堂、庭讯。
与《径庭》近义的词汇有:道路、通路、路径、途径、途径、门径等。
与《径庭》反义的词汇有:歧途、岔路、闭塞、绝境、穷途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