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紧急(事件)。一般指军情。《后汉书·光武帝纪下》:“初,帝在兵閒久,厌武事,且知天下疲耗,思乐息肩。自 陇 蜀 平后,非儆急,未尝復言军旅。”
“儆急”是一个汉语词语,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以下信息进行解释:
“儆急”由“儆”和“急”两字组成:
该词多用于描述紧急事件,尤其是军情相关的紧迫状况。例如《后汉书·光武帝纪下》中提到:“非儆急,未尝復言军旅”,即非紧急军情不再讨论军事。
《后汉书》中的用例表明,“儆急”在古代多与军事行动关联,体现其严肃性和紧迫性。
总结来看,“儆急”是一个兼具警戒与紧迫性的词汇,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其强调的“紧急戒备”含义。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后汉书》原文或权威词典。
《儆急》是一个古汉语词汇,意为警戒、警惕、谨慎。它通常用来指提醒人们在紧急情况下保持警觉和注意,以避免发生危险或错误。
《儆急》的拆分部首是「人」,并且它的总笔画数为16。其中,「儆」的部首是「人」,另外还包括「几」部,总共有15个笔画;「急」的部首是「心」,总共有2个笔画。
《儆急》这个词最早出现在《文选·佚名讽刺诗》中,意思为警戒、警惕。据说它是由两个古代汉字组合而成。虽然《儆急》的繁体字形在现代已经较少使用,但仍然可以在一些文物和传统书籍中看到。
在古代,「儆急」的字形有所不同。通常「儆」的写法是「儆儆」,由两个「人」字形组合而成,表示严肃警戒的意思;而「急」的写法则是「疾」,表示快速、迅急的感觉。
1. 面对紧迫的危险,我们必须时刻保持警觉,时刻儆急。
2. 在处理突发事件时,必须迅速反应,并采取儆急措施以避免损失。
1. 儆猜:警惕猜测,提防猜疑。
2. 儆智:警戒智慧,提醒聪明。
3. 儆防:警惕防备,注意防范。
1. 警觉:指保持警戒,对周围事物保持高度敏感的状态。
2. 谨慎:指做事小心小心,不轻率,经过周密思考并留有余地。
3. 警惕:指对可能发生的危险或错误保持警觉和警戒。
1. 放松:指对危险或错误不予以足够重视,感到安心或不担心。
2. 大意:指对事物漫不经心,不注意周围环境,很容易出错。
3. 掉以轻心:指对重要事情不够严肃认真,缺乏足够的警觉和谨慎。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