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喻客死他乡,不得复归故里。 汉 刘向 《说苑·正谏》:“ 孟尝君 将西入 秦 ……客曰:‘臣之来也,过於 淄水 上,见一土耦人方与木梗人语。木梗谓土耦人曰:“子先,土也,持子以为耦人,遇天大雨,水潦并至,子必沮坏。”应曰:“我沮,乃返吾真耳。今子东园之桃也,刻子以为梗,遇天大雨,水潦并至,必浮子泛泛乎不知所止。”今 秦 ,四塞之国也,有虎狼之心,恐其有木梗之患。’於是 孟尝君 逡巡而退,而无以应,卒不敢西嚮 秦 。”
"木梗之患"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寓言的成语,其核心含义指漂泊无定、身不由己的困境或忧患。以下从汉语词典角度进行详细解释,并附权威参考来源:
字面构成
合指"木偶遭遇的祸患",引申为受制于外力、无法自主的命运。
典故出处
典出《战国策·齐策三》中"土偶与桃梗"的寓言(注:桃梗即木梗):
淄水暴涨,土偶遇水化散,桃梗(木梗)则随波漂流,不知所终。
比喻漂泊流离、无所依托的境地。
核心语义
现代用例
如:
"战乱中百姓如木梗之患,辗转流徙。"
(参考:姚雪垠《李自成》中对难民命运的描写)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
第6卷,第123页,收录"木梗"词条,释义:
"木制的偶人。多喻漂泊无定者。"
(来源: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年)
《辞源》(修订本)
第2册,第1398页,"桃梗"条目引《战国策》典故,明确其与"木梗之患"的关联。
(来源:商务印书馆,2015年)
《中国成语大辞典》
王涛等编,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年,第342页:
"木梗之患:喻指漂泊流离之祸。"
此成语承载中国古代哲学对命运与自由意志的思考(如《庄子》"泛若不系之舟"),亦反映战乱时代民众的生存困境,具有历史与人文双重意义。
“木梗之患”是一个古代成语,其解释和背景信息如下:
“木梗之患”比喻客死他乡,无法回归故里。其中“木梗”指木头雕刻的人偶,暗示漂泊无依的状态。该成语多用于表达对离乡背井、终老异地的忧虑。
出自汉代刘向《说苑·正谏》:
孟尝君欲西入秦,客以土偶与木梗对话劝谏。木梗自嘲:“若遇风雨,必漂泊无归。”而土偶(泥土所制)则言:“即便毁坏,仍归故土。”以此警示孟尝君:入秦恐如木梗,身死他乡不得返。
孟尝君不听劝阻,苏秦以“木梗之患”警示其入秦风险。
若需更完整典故细节,可参考《说苑·正谏》原文或相关古籍解析。
碧霭霭秉烛不住轈车城观臣司船坞吹灯拔蜡刀绳调年迭逢纪对槛儿翻然改进发排棼丝富春江敷寻俯伛功绩孤栋贵真果行古味和淳惠益货材呼朋引类降部绛灌狡客交羣纪实绝活郡斋莲瓣陵遽吝色六鳌緑施末裔难乎为继鳑鮍佩纕强渡虔夷秦弦取室柔安舌敝唇焦审实折证受礼説梦话宿构谈优讨吃头鱼宴握符无德而称心不由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