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觐对的意思、觐对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觐对的解释

面晤。 晋 陆云 《与陆典书书》:“无因覲对,言不尽心。” 南朝 梁 陶弘景 《真诰·稽神枢一》:“既蒙眷逮,亲奉覲对。”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觐对(jìn duì)是一个古汉语词汇,现较少使用于现代汉语,其核心含义指臣下面见君主并奏对或应答,强调在正式朝见场合中的对话行为。以下是基于权威汉语词典及古籍文献的详细解释:


一、字义解析

  1. 觐(jìn)

    本义为古代诸侯秋季朝见天子,后泛指臣子拜见君主。《说文解字》释:“觐,诸侯秋朝曰觐。”

    例证:

    《周礼·春官·大宗伯》:“以宾礼亲邦国,春见曰朝,夏见曰宗,秋见曰觐,冬见曰遇。”

  2. 对(duì)

    指应答、回应,特指下对上的答复。《说文解字》释:“对,应无方也。”

    例证:

    《诗经·大雅·桑柔》:“听言则对,诵言如醉。”郑玄笺:“对,答也。”

合成义:“觐对”即臣子在朝见君主时进行奏事或应答,属古代礼仪性对话。


二、古籍用例与权威释义

  1. 《汉语大词典》释义(上海辞书出版社):

    “觐对:朝见应对。”

    文献引证:

    清·毕沅《续资治通鉴·宋纪》:“每朝觐对,必陈时政得失。”(臣子每次朝见奏对时,必论时政利弊。)

  2. 《辞源》(修订本)(商务印书馆):

    未直接收录“觐对”词条,但分释“觐”为“朝见帝王”,“对”为“应答”,合义可推为“面君奏对”。

  3. 史书实例:

    《明史·职官志》:“凡百官觐对,必由通政司引奏。”(百官面见皇帝奏事,需经通政司引导。)


三、语义延伸与语境


四、权威参考来源

  1. 《汉语大词典》(电子版):

    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

    访问链接(注:需订阅使用)

  2. 《说文解字注》(清·段玉裁):

    中华书局,2013年重印。

  3. 《明史》:

    中华书局点校本,1974年。

  4. 《周礼注疏》(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觐对”属古汉语专有词汇,需结合古代政治制度理解其“面君奏事”的核心义。现代使用场景极少,多见于历史文献研究。释义需严格依据权威辞书及经典用例,避免脱离历史语境泛化。

网络扩展解释

关于“觐对”的词义解释如下:

一、基本含义 “觐对”指面晤或正式拜见,特指古代臣子拜见君主或下级官员面见上级的行为,带有尊敬与礼仪性质。该词由“觐”(朝见)与“对”(应答)组合而成,强调在正式场合的会面与应答。

二、详细解释

  1. 古代用法
    常见于历史文献,表示臣子对君主的正式谒见,如晋代陆云《与陆典书书》中“无因觐对,言不尽心”,以及南朝陶弘景记载的“亲奉觐对”,均体现下级对上级的礼仪性拜见。
  2. 引申含义
    除君臣关系外,也可指对尊长、重要人物的正式会见,或宗教徒朝圣时的参拜行为。

三、使用场景

四、注意要点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汉语大词典》或古代文献用例(如陆云、陶弘景作品)。

别人正在浏览...

白裘布道虫彩触痛嫡传滴搭抵押品东市端妍樊棘藩阃丰姿冶丽改流戈铠过水面汉畤好像宦网家客将伯之助楬豆经官动词经折金石交情就此酒军鞠塲考课空灵雷填了望廉鲠凉菲练悉吏道凌锄龙船旅揖蛮夷邸美睡痞里痞气虔婆妻舅然糠照薪山嶝赏音世表释蹻尸亲霜髯四亭八当索尽枯肠頽年退有后言向房乡议纤苛小父遐栖携贰